一年多前的时候,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抄了很多摘要内容后,如同以往看过的每本书一样,将它束之高阁了。前两个月的时候看成甲的《好好学习》,全书提及了N次《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然后开始怀疑:为什么别人看过这本书可以拿来作为《好好学习》这样写得很好的书的基本框架,而我看过之后却好像从来没看过一样呢?
这个问题其实我没找到答案,但是看完《好好学习》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自己根本就没真的看懂《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成甲提到有一次芒格演讲完台下大家都没听懂,这时候,我想起来我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凡是看不懂的、不感兴趣的内容,都是直接跳过去的,于是明白我看到的大概只有我本来就知道的东西。
正好有人组织这本书的读书会,于是当仁不让就参加了---基于以往的经验,针对具体书籍的读书打卡一般会比自己读的进度要慢很多,而放慢速度正好是我当前的需求。
本周进度:P1~75,从序言开始至第一章结束
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1.逆向思维
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类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商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商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查理在他漫长的医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人类失败之著名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实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
再次看到的这段话的时候只有一个感觉:Great minds think alike. 最开始留下这方面印象的,是在看《Principles》的时候,作者不断强调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的重要性;再后来知道了幸存者谬误;再后来又看到《黑天鹅》里面说,成功的经验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失败的经验才是真实的。然后反应过来,查理芒格也好,《Principles》或者《黑天鹅》的作者也好,他们不仅是知道“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个概念,他们同时也是真正切身去实践并发现了好处,然后才总结出他们的经验的。
2.思维框架
查理的脑子从来就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看来,时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祈祷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初看的时候书中出现了无数次的“跨学科思维方式",我一直没有真正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到底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直到在某个晨间聚会上真的遇到一个人---像查理芒格一样可以被形容为“长着两条腿的书”的人。这是一个每天晚上十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个人天赋不同请不要随意模仿,他从小就睡得比常人少)、然后两点到早饭时间都在看书的人,节假日的时候他一天可以花十七八个小时看书,一天最多可以看二十几本书。见到他之前,我很难相信一个正常上班的人半夜起床看书还能集中注意力;而见到他之后,他说,工作还是挺累的,但是只要一看书,他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然后,思考为什么我看书会看得头昏脑花而人家却看得仿佛充电一般的时候,忽然明白了两件事:
1.之前耿耿于怀的XDite提到的“拼图”方式
“拼图”或者说Learning how to how里面说的chunking,又或者维茨金的《学习之道》里面说到的象棋大师脑子里的大量的套路,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初时各个套路之间没什么关系,等到数量足够的多的时候,它们之间会产生链接,会形成结构。同样跑“读书”这个程序的时候,带这种“结构”的大脑需要的内存和处理速度和我这种凌乱的大脑需要的内存和处理速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人家来说,看书真的是充电,因为几乎不需要怎么费神就能吸收。如果我过去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有空就读书,也许也可以;但现在才开始读,对着人家就只能膜拜不能模仿了。
2.思维框架最初并不是刻意去建立的
这个看书看得“神清气爽”的人对大家说:他觉得读书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直接的收益,他就是喜欢。后来的时候发现,一读点书就立刻觉悟了的人,很可能是做错了很多事情然后发现自己很蠢的人--比如我;不觉得有什么直接的改变,有可能是因为那些变化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一点点潜移默化,直至以为,自己一直就是那样的。而他跟我的差别是,他做了很多“正确”的选择,而我最近才发现自己真的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当我发现自己应该用系统化的思考方式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再然后,发现其实一开始不见得有谁是直接奔着系统化思考去的,只是见得足够多、思考得足够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系统。
3.精英和草根的成长差别
在某天晚上听吴军的得到直播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地草根。吴军是很典型的上最好的大学--出国去最好的大学--进最好的研究所/公司--做自己选择的事业的精英路线,如果说他跟李笑来两个人有什么差别,那我想,最大的差别其实是他少走了很多弯路、更好地做到了常人眼中的幸福--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看芒格生平的时候忽然发现,不管是查理芒格、巴菲特还是塔勒布,他们也是类似的,一路常青藤上来。人当然不是一定要在学校教育中表现良好才能在后续中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一路都有自己的主见并且长期表现优秀,显然你有更大的机会避开很多坑。
过完这一周的最大体会是:量变产生质变。于是,先老老实实积累量变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