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默
1
“刘女士,之前您在我们店里买的眼药水因为运输不当出现破损,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将退款给您200元。”
某一天,四川的一位刘女士接到了自称是某家网店客服的电话。她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还真在网上买过这家的眼药水,也确实没有如期收到,因此不仅对对方的说辞深信不疑,还热情夸奖了一番对方如此周到的售后服务。
根据客服的提示,刘女士加入了一个理赔群,并在群里更多热情客服的指导下,下载了一堆视频会议软件和支付软件。
这时候,客服又说了,刘女士啊,为了缩短给你退款的时间,你得先提升信用值,用网银先给我们的虚拟账号转“199999”。放心叭,虚拟账号,肯定不会真转钱哒!
是的,看到这的你,没有料错。刘女士的存款,就这样真的飞走了199999!
But,你以为这就完了么?
刘女士赶紧联系那位热情的客服,对方又又说了:我们已经给您操作好几次退款啦,但你的银行卡有问题没办法办理,要不退到您丈夫的银行卡上叭。
刘女士想,只要能退钱,当然OK啦!两口子商量后,向对方提供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等个人信息。
结果,客服又又又说了,无法进行大额转账,要提升银行卡信用值。
然后,你没看错,夫妻俩一顿操作猛如虎,又往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了12次!一共转了68万多!
不知道警察叔叔听说如此曲折的被骗过程是啥感受,反正作为旁观者,我瞅了一眼自己的银行账户,就特别想知道,肿么才能这么有钱,又这么好骗呢?
2
但你很快会发现,容易被骗这件事,跟你有没有钱,乃至有没有文化,是不是见多识广毫无关系。
我之前供职的杂志社,一家每天帮百亿身家大佬操心人家商业模式的媒体,有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财经编辑被电话诈骗过,那个骗了他的电话,就是那种非常朴实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没加一个五毛钱特效的“XX,好久没联系了啊,你怎么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刑警之海外行动》的第二单元“电信诈骗”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大学教授接到所谓外地公安局的电话,对方称其卷入了一桩非法集资案。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这位李教授对电信诈骗还是有颇高的警惕性的。然鹅,备不住骗子手上不仅有从非法渠道获得的他的各种身份信息,而且还拥有相当专业的心理战术:先用犯罪吓唬李教授,接着又冒充公安机关对他表达信任,然后又拿出执法机关的威严给予严厉警告——这一连串噼里啪啦的组合拳下来,李教授最终,被骗走了数百万元。
此刻,作为看客,一个可能在自己工作中,深谙摸鱼之术的中年人,是不是想问,诈骗分子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不深耕老年人这个易骗群体,反而要向中年人,这样精明的群体迎难而上?
如果,你对诈骗的理解还停留在,“恭喜你,你中大奖了”,“我是王总,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这种广撒网,勤捞鱼的话术中,停留在“保健品、免费鸡蛋、免费体检”这些粗浅的形式中,那我只能通知你,你落伍了!
那都是上古互联网时代的骗术了。
在数据化、元宇宙的大时代下,人家诈骗分子早已进入针对目标群体精准施策的个性化诈骗时代。如果搞到你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更是能为你量身定制“钩饵”。
谁的数据更容易泄露?是天天去超市一根一根挑菜的老年人,还是一日三餐点四个外卖的你?
还有一个近年来,发生在老年人和中年人之间,微妙的心态变化,也在推动着诈骗市场客户结构的变化——
在被全世界关心+群嘲了许多年“老年人容易被骗”后,老年人都把自己容易受骗这事儿牢牢刻在了人生的耻辱柱上,他们的钱包捂得死死的。
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在我第N次向我妈转发,“老年人收到子女住院诈骗信息,火速汇款”的新闻后,我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你放心吧,就是你真的怎么的了,我都不会转一分钱”。
而中年人,一边口袋里已经有了一点钱;另一边自觉人生走过了不少桥,吃过了很多盐,虽然普通,仍然自信,又没有认真学习诈骗之术的进化,所以正正好成了骗子们青睐的“大鱼”。
一个值得所有中年人认真学习的数据是:腾讯平台此前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腾讯共受理45岁以上中老年人被骗举报20000余次,85%受骗的中老年人有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超1万元的占7%。而从诈骗受害人群来看,45-50岁的“70后”群体受骗占比超过65%,位居榜首。
3
腾讯平台分析数据还发现,中老年人“网络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诈骗其实可以分为六大类:交易诈骗(占比38.1%)、返利诈骗(15.1%)、交友诈骗(11.2%)、兼职诈骗(8.0%)、仿冒诈骗(7.8%)、金融信用诈骗(6.5%),前三种诈骗合计占比超过60%。
在交友诈骗中,诱导投资的案例占比虽然不高,但人均损失惊人。
中年人,不仅自信,还容易相信朋友。
为了遏制住不断进化的精准,诈骗手段,为了拉住一上头就容易往外掏钱的刘女士、李教授们,为了巩固老年人群体好不容易树立的防骗心里防线,这届警察蜀黍们,付出了超乎你想象的努力。
他们从不在意说谐音梗要扣钱的质疑。
在菜市场和超市里,大搞“反诈蛋”、“安心瓜”、“防割韭菜”。
这些超市里还设置了,“防鱼肉专区”、“不食苦果专区”,以及“安全理财(菜)专区”,全方位立体科普金融安全相关知识。
这是什么?这是警察蜀黍为成年人搞出的绘本。
除了标识性的金融知识宣传,生鲜超市外还设有“守护钱袋子”互动区域。
在这里,反诈专员向中老年群众现场普及常见的诈骗手段、诈骗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知识,并邀请大家互动答题,加深理解与记忆。
看到这个画面,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医生组织病友们,交流病情的感觉。
4
即使你不爱去菜市场,你也逃不出这届警察蜀黍铺天盖地的“花式”反诈宣传——反诈歌曲、反诈舞蹈、反诈广告、反诈微电影、反诈古装剧,甚至还有反诈与传统戏剧的结合,总有一款能轰炸到你。
这真是一届掌握了流量密码和下沉奥义的警察蜀黍。
反诈女侠和诈骗派掌门决战rap之巅,把江湖常见的各种骗术和防骗秘籍一一道来。
地产界的成功女企业家,面对“领导”突如其来的大额借钱需要,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请看《今日说法》,啊不,请看反诈微电影《冒充领导诈骗》。
一个女孩儿在公交车站发现了一个可爱的玩偶存钱罐,见周围无人便将其带回家中,当她把硬币放入玩偶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请看《走近科学》——当然还是反诈微电影,是的,这部短片竟然还一句台词都木得,但公安部刑侦局的警察叔叔却坚定地相信你一定能看懂!
5
创新的世界,总是双向刺激的。
警察蜀黍如此给力,诈骗分子也只能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年龄段试探。
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案例,广东珠海的两个大四学生,由师兄介绍了一份轻松的兼职工作——帮在国外金融公司上班的人,进行转账。只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宝,对方会把钱转到两个学生的银行卡,两人再转到指定账户,每转10万元有1000元提成。
无需本金,不会吃亏,不会上当,但是,会犯法。
这是当下,十分猖獗的,非法买卖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
这两个本来已经快大四毕业的学生,被警察蜀黍刑拘了。
也许带走他们的时候,警察内心格外不好过。毕竟,马上就要开始找工作了呀。
面对这么隐蔽的,诈骗细无声的犯罪行为,超市的蔬菜和广场舞,还能顶事儿么?
为了提醒广大群众认清,自己出租、出售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的危害性,教育用户守好自己的“收款码、银行卡、身份证”,国家反诈中心与腾讯财付通联合首次采用朋友圈广告的形式,投放了一部高质量的动画反诈大片。
“人不洗头,一天就油,我不洗钱,半天都难受。”在骗子首脑浣西杀的鞭策下,小弟唐伯虎、鳄愚和狐媚上演了一出出“套路”洗钱的常见手法,说不定你就悚然一惊,对号入座了。
即便你不刷微博,为了保持独立思考不用抖音,为了彰显品味不看快手。可朋友圈你总是要用的吧?!
这种“朋友圈反诈公益广告”新形式的出现,是警察蜀黍在反诈流量下沉环节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反诈文艺作品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虽然诈骗分子在获取信息后精准施骗,但是在社交平台投放优质宣教内容的动作,也能进一步扩大反诈骗信息的覆盖面,并提升精准度。特别是财付通是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家平常发个红包、转个账的微信支付就是财付通提供服务的。所以财付通在朋友圈投放反诈广告,可以说是点对点宣教,帮大家把“防范诈骗、安全支付”这几个字刻烟吸肺。
效果也确实是爆炸式的,这个广告刚投放一天,就一路火上了微博热搜,在后浪聚集的B站也登陆了热搜第八名。网友们感动得泪奔:国家为我们操碎了心。大家还敲碗等续集:短片最后留了一个悬念,唐伯虎、鳄愚和狐媚之中,有一位是警方的卧底,那到底是谁呢?
在看了今年最优质的一部国产动画后,在目睹了这场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双方对决后,我特别想说,现在诈骗和反诈的工作,都太卷了。诈骗分子那边的工作压力有多大,还不清楚。至少我们这边,这届警察蜀黍和腾讯财付通,已经被卷成半个文娱行业的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