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注重在重大工作重大斗争一线培养锤炼干部,推动干部“能力素质在一线提升、工作实绩在一线创造、干事热情在一线激发”。针对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不足、本领恐慌等问题,要善用“一线工作法”,通过建立党员干部“一线培养锻炼、一线识别考察、一线提拔使用”工作机制,形成党员干部在一线敢担当、善作为、勇争先的良好局面。
搭建一线“练兵场”,淬炼过硬本领。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基层工作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是最能培养人、最能锻炼人。要大力实施“蹲苗工程”,根据每年分析研判结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列出干部“蹲苗清单”,按照“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的程序,综合考虑工作经历、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因素,先后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信访维稳和乡村振兴一线淬炼、到乡镇、企业挂职锻炼、选派有专业特长的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重点岗位跟班学习,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服务基层群众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强化“蹲苗”锻炼,推行“1+1”或“2+1”导师帮带机制,由“老乡镇”“老基层”以“老带新”形式面对面传经验、教方法、指方向、压担子,在实践中主动拜群众为师,让年轻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急重险难的岗位上多经历一些“风吹浪打”,才能在实践中磨炼,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矛盾、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
用好一线“试金石”,考准工作实绩。“险路识良马,重任选良才”。重大斗争一线既是锻炼干部的磨刀石,也是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只有注重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重大斗争中考察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脱贫攻坚一线、防汛一线识别干部,才能真正把那些日常工作能够冒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急难险重能够豁出来的干部遴选准确、识出“真金”。要把干部在一线的表现和实绩、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识别和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尺,坚持在重点工作一线发现识别和跟踪培养干部。要成立工作专班,采取“专项调研、实地走访、日常考核、随机访谈、分析研判、印证比较”等多种方式,在走中看、谈中识、研中判、比中选,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和一贯表现。对工作成效大、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干部及时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实行“一人一策”跟踪培养,逐人建立成长档案。要建立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明确“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不力,搞变通、打折扣、降标准”等负面清单,组织部门不定期分析研判入库干部动态表现,对相形见绌、表现不佳、群众意见大的党员干部及时调整出库,做到优进劣出、动态管理,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提供准确依据。
树好一线“风向标”,激励干事创业。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能蔚然成风。用人之要,重在导向,选什么样的人就是风向标,及时重用那些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干部就是最大的激励,就是正确用人导向,就能激励一大片。要打破隐性台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牢固树立“干部到一线去,提拔从一线来”的用人导向,每年提拔重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一线干部不少于提拔干部总数的30%,对于能力强、实绩好、作风优的年轻干部,及时、大胆地提拔使用到关键岗位。强化一线考察结果运用,切实做到“三个优先”,即调整班子时,优先选拔一线年轻干部;职位空缺时,优先考虑一线年轻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一线年轻干部。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该纠的及时纠,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