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学习齐桓公时说到过“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其中都提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可见这三位是公认的霸主;宋襄公和秦穆公其实在诸侯间也很有威望,但要说到中原霸主倒也没有做到,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就更是没有组织过比较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没有广为诸侯所接受和认可,更谈不上“五霸”了。
如今的山西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幅油画背景图,图中描写的场景是晋国当年打败楚国,从而奠定霸业的“城濮之战”的场景;有意思的是,在湖北博物院也有一幅从色彩到人物形象都和山西博物院中的那幅油画高度一致的背景图,唯一不同的是,这幅图记录的场景是楚国大败晋国的邲之战。当年数千年前的晋楚争霸如今依然在两地有趣地时空对峙着。
晋文公重耳登场
晋楚争霸当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晋国的国君晋文公。
晋公子重耳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出奔时,狐偃、介子推等人随行;到宋国,宋襄公赠以马二十乘;到郑国,郑文公不理;到齐国,齐国国君将女儿嫁给了重耳,重耳一度享受富贵,不再考虑重回晋国。而齐国公主和随行大臣设计将重耳灌醉,偷偷送出齐国,此后重耳又到了楚国,楚国大臣子玉欲杀之,而楚成王敬其为上宾。
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怀公非常怕重耳回晋国跟他争夺国君之位。但是形势逼迫,包括身边随行人等的鼓励等等,重耳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回到晋国做国君的想法。
寒食节与子推燕
晋文公的故事在如今的山西依然是流传甚广,很多地方还形成了独有的风俗。每年的五六月份,在寒食节快要来临的时候,山西介休地区的老百姓开始忙活做“子推燕”,也叫清明燕。在方言里,燕的发音同“念”。
相传当年,在晋太子重耳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而有了像介子推这样忠心耿耿、生死相随的肱骨之臣,才成就了晋国霸业。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德,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晋国不许生火,只准吃一些早已准备好的类似子推燕这样的点心和一些瓜果。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跟齐桓公有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颠沛流离于异国他乡,后都得到了股肱之臣的襄助辅佐,最终成就一代霸主。可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如今也没少听到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在六十二岁时,重耳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返回晋国,成文晋国国君,晋文公的时代终于开启。在他即位后,很快就抓住了机会,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由此迅速强盛。晋文公同样奉行当初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这使晋国迅速成为新的霸主。
不过,与齐桓公当时不同的是,此时已经到了春秋中期,称霸更多地要靠自己的硬实力,光光借用周天子的旗号是行不通的了。诸侯之间,要靠周礼去约束对方已经很不现实了,完全没有人去听,只能靠拳头说话了。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讧,而齐桓公已经去世,中原没有霸主,刚刚即位的晋文公雄心勃勃。他抓住机会,采取了大臣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亲率大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杀掉了王叔带。这一尊王行为使晋文公名闻天下,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开始投靠晋国。
尊王的同时,晋文公继续奉行攘夷之策。公元前633年,强大的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军迎战楚军,双方在城濮展开激战。
其实,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军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率军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但其实退避三室反而让晋军占据了一个更有利的地势。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设下埋伏,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了有八国诸侯参加的践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协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约。这次会盟,周襄王亲自到会,封晋文侯为侯伯。
和之前齐桓公举行的葵丘会盟相比,这次盟会的仪式正式而明确,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王室对霸主的认可,主持了春秋政治一百多年的晋国的霸业就此展开。和齐桓公相对温和称霸不同的是,晋文公称霸就在于城濮一战,这也意味着诸侯尊王的政治手段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形式,靠实力说话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旋律,王室制定的周礼,马上就会被各诸侯国践踏于纷乱的战争中。
公元前632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有城濮之战,践土之盟之外,还有一个“温之会””。这年冬天,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周襄王再次亲自参会。和践土之盟是周襄王主动参加的不同,温之会是晋文公“召”周襄王来的。按照周礼,应该由诸侯到京师去朝见周王,晋文公却以诸侯的身份召周王前来相见,严重违背了周礼。政治权力上的超越,带来的是礼仪制度上的僭越。
在僭越周礼的同时,霸主们开始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新的游戏规则脱胎于周礼,但规则调整的已经不是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而是霸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晋国成为霸主后,诸侯和霸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礼仪化。
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晋国主持的大的盟会有三十八次。在晋国称霸期间,霸主最终取代周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
- 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
- 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
- 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
- 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
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