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是一个常用来描述纯真无邪、真诚坦率的词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诗人都曾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其心性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纯净无瑕。
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人对赤子之心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一种对纯真、真诚和初心的珍视。据18世纪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载:“哲人王”马可·奥勒留称帝后,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赤子之心。许多心术不正之徒很容易了解皇帝的弱点,打着哲学的幌子,假装不求名利,以博得马可·奥勒留的好感,作为自己的晋升之阶。被哲学磨掉棱角、变得温和敦厚的马克,不免有些妇人之仁。同时他对妻子、儿子过分溺爱,总认为可以通过思想灌输改正他们的不当言行,乃至使他们有恃无恐、胡作非为、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马克·奥勒留的皇后是他的前任皇帝、养父安东尼·庇护之女福斯蒂娜。与马克的严肃与简朴格格不入的是,皇后以容貌艳丽及风流韵事称著于世。夸张到何种地步,福斯蒂娜在皇宫内公然畜养面首,也就是男宠。可马克不为所动,甚至给她的一些情人高官厚禄。诡谲的是,“哲人王”曾颁布法令:男女结婚当天,必须在贞洁女神祭坛前宣誓。此外,在他的《沉思录》中,还感激神明赐予他一位忠实温柔的妻子。30多年的婚姻生活里,可以说马可·奥勒留顶着绿帽,却对妻子关怀尊重,至死不渝。
哲学家对理想主义深信与坚持,现实通常太过“骨感”。马可·奥勒留不仅造就了荒唐的妻子,在王位的传承上,他没有向他的前任君主那样从民众中择优选择,而是过分自信的认为自己能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
结果他的儿子,那个5岁就继承了凯撒之名的男人,也就是后来的康茂德皇帝,又成了罗马史上暴君的典范……
在马克书写的《沉思录》中,他认为世界的一切变幻无常,命运难测,人世无常。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与价值,现实世界逃不开整体毁灭的命运。
他渴望逃避,回到乡村生活,渴望在精神上服从命运,在政治上却不被允许,他的职责要是维护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奥勒留认为人的理性由神(天命)设计,但又体现着社会性,做一个合乎理性的人,是人的职责。“照看好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理性并与社会协调,以促进人类的公共利益。一举一动要像热爱自己国家的罗马皇帝。”
在道德论上,他显示出了皇帝的一面:人类有共通的理性,服从于共同法则,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而他所谓的共同体,就是他治下的罗马帝国。“就我是一个人而言,世界是我的城邦和我的祖国。有利于我的国家和人类全体这两者的,就是有利于我的。”反复强调公民要服从整体利益,行动要有利于帝国,否则就是违背天命。“不符合蜂群利益的东西,也就不会符合单独每一只蜜蜂的利益。”
哲学家与皇帝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命运的遵从,他应该是庄子式的潇洒,或者叔本华的悲观。但皇帝的身份让他的思想产生了分裂,相信他自己也是矛盾的,既然人生无常转瞬即逝,为何还要如此重视自己的行动遵从整体利益,而不顺应命运的安排呢?他苦心孤诣地修缮已经裂隙丛生的帝国,无奈大厦将倾,无法力挽狂澜,只能慨叹“落花流水春去也”。
哲学家、思想家们自然比普通人有更多的见地、理想、治世之道,然而,理想主义确实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认知很危险!在《沉思录》的最后,他通透地将人生比喻成执法官雇用的演员在舞台演戏,人生三幕就是全剧,他已经演完了。
“那么满意地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出身宫廷、征战四方的奥勒留在日记中实现了精神的安宁,在人生即将退场的时刻,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即使觉得你的戏还没有结束,新的主角已经登场。
世间人都难逃退场,遗憾、不舍、苦涩,却又欣慰。出场不由我们自己选择,我们却可以选择体面地退场,这是对人生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敬意。
“我按照本性经历所发生的事情,直到我倒下安息,直到我呼出的气息化为我每日吸入的那种元素,直到我倒在这块大地上-我的父亲从它收集种子,我的母亲从它获得血液,我的奶妈从它吸取奶奶汁,在许多年里我从它得到食物和饮的供应;当我践踏它,为许多的目的滥用它时,它默默地承受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