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一楼,老房子的隔音一般,户外的声音很容易传进来,尤其是在厨房。
这不,周末我在厨房收拾的时候,听到一老一小俩邻居的对话:
邻居奶奶问:“今天怎么是爸爸陪你,妈妈在家干什么?”
4岁多的小男孩说:“妈妈上班去了,她要挣钱给我花,不挣钱拿什么给我买好吃的呀!”
好家伙,这孩子一段很成人化的抢白,顿时让邻居奶奶没法接话了……
因为我对孩子脱口而出,如此直白的回答,忽然有种很无语的感觉——这得是孩子在家里问过多少遍,父母又给孩子灌输多少遍,才被植入孩子心里的话呀。
真有点替这个妈妈感到不解,成人世界的情绪,把握不好力度对孩子来说就是抱怨。
其实小孩子的诉求很单纯,实际是要解读为-孩子想爸爸妈妈多点时间陪自己。
想起自家儿子小时候,我们顺利过渡上班分离的时候,基本做到这几步:
1.早早跟孩子交流,帮孩子做心里建设。
问出这样的问题,孩子年龄也得有2岁半到3岁左右,该上幼儿园的年龄。
像儿歌中唱的那样“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听懂话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正常生活就是儿歌中唱的那样。
所以父母不遮不掩,如实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上班是工作,孩子在家好好玩,到点上幼儿园都是工作。
一开始孩子不接受不理解,也会哭;但坚定真实的经常这样说,他也就明白也容易接受了。
尤其是回家的时候,经常给孩子带回新奇的玩具或好吃的零食,这就成了孩子很期盼的事。
同时绘本《爸爸去上班》的介入,也是很好的帮助到孩子理解。
2.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看看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合适的时候带他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让孩子看到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样子,帮助孩子理解工作的意义,父母和同事相处合作的方式。
记得儿子第一次跟我到单位,看到我噼里啪啦打字的时候,眼睛都不带眨的,满脸的羡慕;到他爸爸单位的时候,看到对讲机和其他仪器设备,更是很夸张的回家跟我比划。
从小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认真工作的样子,付出得到的回报,这一点很有必要。
3.回到家里尽心的陪伴孩子
下班回到家,父母至少要有一个人是全程陪伴的。
比如一个人做饭,那么另一个人就是陪玩,不管是一起搭积木还是读绘本;要是哪天得一个人带孩子,也先把事情规划好,和孩子同步进行就好。
还有三个人的晚餐时间,也是一天最好的亲子交流时间。
我们会分享白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情,解决了什么问题,看到过什么新闻;一开始孩子或许还不太习惯,这时用启发式的语气提问就是很好的助攻。
等孩子熟悉了交流的方式,自然而然就会倾诉:自己今天和哪个小朋友玩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老师表扬谁批评谁了?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被祝福的,生活中谁也抵不过琐碎的鸡毛,爸爸妈妈哪怕不能把生活过成诗,也别让小朋友有太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