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多次出现于名人大咖的推荐书单里,但其名字实在令我意兴阑珊,我想当然以为是一本职场管理的著作,以致一直错过了“他”。读完之后,相见恨晚之情油然而生,阿易不才,斗胆将个人感悟梳理成文,期待与你共同探讨。
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名字也许你略感陌生,但其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其思想成就,绝不亚于卡内基、巴菲特、德鲁克中的任何一位。AT&T、通用电子、福特、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而来自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高达数百万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让普京公开推荐俄罗斯公民阅读。(PS:也是该书让我定下每周一篇内容输出,不断自我更新,持续精进的目标。)
这是一本洗脑的书,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他”是一本改变命运的书,丝毫不为过!
本书于开篇批判现实社会“过分强调个人魅力,有时甚至不顾及道德原则,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的现象;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思想:唯有修养自己的品德,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的圆融和谐,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享受恒久的快乐。进而列举了达到“全面成功”的七大习惯,其本质就是人类“从依赖到独立,又从独立到互赖”的心灵成长历程。
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理解力和经历构建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自身构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世界。书中史蒂芬列举了他亲身经历的观念转移经验:某个周日清晨的纽约地铁上,乘客们都安静的坐着,这时上来一个男人,他带着几个孩子,孩子们一上来就四处奔跑,撒欢作怪。男人坐在一旁,就像没看见一样,乘客们非常不满,终于史蒂芬忍无可忍,对这个男人说:“先生,您的孩子打扰不少乘客,可否请您管管您的他们?”
故事到此,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假如我们如同史蒂芬一般忍无可忍,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是“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吗?
男人抬起头来,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孩子的妈一小时前过世。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听完男人的回答,史蒂芬瞬间怒气全消,情不自禁为他感到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感到十分抱歉,请问可以为您做些什么?”。所有一切就此改观。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尽可能多的接触并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与世界、与人相处;这也是我们打开也许已经生锈的思维转换的开头!
关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史蒂芬归纳为三个时期(依赖、独立、互赖);并提出走向真正成功(成熟)的方法论:即从依赖期到独立期,最终达到互赖起的两个阶段和七个习惯。
第一阶段:从依赖到独立的“个人成功”。
史蒂芬认为,有三个习惯可以帮我们实现独立:
1.积极主动——从“我不得不做”变成“我想做”。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外界,在抱怨中屈服于困难。(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消极,除了让人寻求心理宣泄,对现实没有一点帮助,就像一块巨石,把人往下拉,直至沉入无可救药的泥潭。
那怎样才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左右,积极获得主动权呢?史蒂芬在书中介绍了3个方法。①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30秒的思考时间。②用积极的语言代替消极的语言。③减少关注圈,扩大影响圈。第①②方法好理解,第③方法我简要说明下,有的人关心自己的家庭、环境、全球经济趋势,这是他的“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情是个人无法影响,比如,他无法影响全球经济走势。而那些个人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子就叫“影响圈”。个人怎么才能积极主动,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到影响圈上呢?比如:我们不能影响深圳的房价,但可以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2.以终为始——先在脑海中构建未来,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未来。好比盖大楼,我们一定要先设计大楼的主体、外墙、景观等,利用人类特有的想象力构建出完工后的大楼,接着根据设计拆解出施工图,最后根据图纸施工。脑中一定要先有“终”,才知道应该怎么“始”。
那我们如何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①确定目标。②坚持原则。③做好计划。借用书中的话:许多人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发现追求成功的阶梯搭错了边,却为时已晚。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的目标,并借拟定目标的过程,澄明思虑,凝聚继续向前的力量。
3.要事第一——多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减少紧急的事情。为了养成要是第一的习惯,我们必须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事情变得紧急之前,把它们处理完毕。下图为著名的“管理矩阵”,期待你能掌握其精髓,在生活中忙而不乱。
第二阶段:从独立的“个人成功”阶段到互相依赖的“公众成功”。
史蒂芬认为以下三个习惯有助于实现互相依赖:
4.双赢思维——建立利己利人的人际观。人际关系的观念可归纳为六大类:①利人利己②损人利己③损己利人④两败俱伤⑤独善其身⑥好聚好散。下图为不同人际观的成熟度:
利己利人强调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蒙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更少不了习惯一积极主动精神。所以想要建立利己利人的人际观,须修炼本身的“品格”,建立互利“关系”(在情感账户中存入足够的信任存款),进而获得两全其美的“协议”。
5.知彼解己——比被别人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忽视了要先去理解别人。史蒂芬说个人想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从而获得“公众成功”,必须要养成的重要习惯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避免给他人留下自以为是的印象。
那怎样才能养成知彼解己,有效倾听的习惯呢?①戒掉以自己为中心的“自传式回应”。所谓自传式回应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给出建议,随便接过一个话头就巴拉巴拉讲个不停。比如:“…但是你忽略了一些重要事实…”的“价值判断”型自传式回应;“为什么你一定要…这么做有意义吗”的“追根问底”型自传式回应;“当年我也跟你一样,你应该…”的“好为人师”型自传式回应……②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人际沟通单靠语言是不够的,我们还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③移情聆听。
6.统合综效——集思广益,找到“1+1>3”的方案。统合综效是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即少”的妥协方案之外,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如何做到基于创造性合作实现“1+1>3”呢?①尊重差异,敞开胸怀、博采众议。②化阻力为助力。在成长行前道路上,不可避免出现阻力;以家庭为例:认同家庭应和谐、开放与尊重的观念为助力,那夫妻间的失和、子女间的恶性竞争即为阻力;我们不设法消灭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总有一天引起反弹。③找到共享目标,创造性合作。
最终,史蒂芬·柯维提出第7个习惯“不断更新”——自我投资的成长原则。人生最高明的投资策略,莫过于在身体、心智、精神、待人处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日积月累的进境中,不但可拓展自我成长空间,也协助了他人成长。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其他95%都源自习惯。这意味着决定我们一生行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习惯,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逻辑。所以养成好的习惯(升级自身的操作系统),对我们的人生意义重大!
我已经行动起来了,你想和我一起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