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我旁边坐着一对小情侣,女生和我一样哭到不能自已。
男生拦过她的头放到自己肩膀上,然后轻声问她:你想起了谁?
这个问题迅速在我的大脑中膨胀,我把这些年爱过的姑娘们全都过滤了个遍。
但没有一个人是让我看到《七月与安生》之后,立马就能想念起来的。
我和她们没有喜欢过同一个男生,没有争夺和退让,没有撕逼大战,友情平淡又炽烈。
即使我们喜欢着彼此,但更想成为自己。
1.
每个女生青春里都会有一本安妮宝贝,但被很多人称作是女文青的我,几乎没有看过她改名庆山之前的任何。我从未遇见像她书里写的那样眉眼清澈的喜欢穿白衬衫的少年,也没有见过脚踩帆布鞋穿着棉麻长裙的长发少女,我不曾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陷入爱情,也没有在十几岁的叛逆期里抽烟喝酒和纹身。
那些年我过得乏味又无趣,但从不觉得厌倦。这也是我对关于“青春”的电影和书籍嗤之以鼻的原因,狗血槽点满满的剧情和我的生活毫无牵扯,在那些包装过度的故事情节和粉饰太多的角色演绎中,我看不到自己,所以我不喜欢,而且很讨厌。
我不能说《七月与安生》就是我看过的国内这些年里最好的文艺青春片,甚至它和安妮宝贝写过的作品一样,娇柔做作,支离破碎。存在很多bug,由不得我去深思熟虑,想的越之后会发现,这部片子只是“文艺”,却并不“青春”。不论是对闺蜜的设定还是对爱情的解读,都有些不尽人意。
但这依然不妨碍它能触碰心弦,让我有想找个犄角旮旯痛哭一场的冲动。
尽管,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悲伤些什么。
2.
也许想要互补,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和爱人的时候,都会找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他们身上有我们喜欢但自己无法去展露的东西。七月表现出的乖巧懂事其实是掩藏自己骨子里的不羁,而安生的叛逆放荡不过是将自己想要的安稳躲匿。
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爱相杀,不过是因为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自己。
很多人说安妮宝贝在原作中是偏袒安生的,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连我自己都认为,这种女生值得被所有人去宠爱,即使没有好的家境和学识,一路上走的也并不平顺,总是磕磕绊绊,摔了很多跟头,但也正是因为身上带着伤,才会在人群中别具一格。
她去北京找吉他男的时候,七月问她:你爱他吗?安生说:合适
听到这两个字我眼泪止不住的流,我不知道安生对苏家明的爱有几分,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她会选择退让。可难道除了离开,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三个人的情感纠缠完全可以由苏家明来终结,为什么偏偏是她?
离开七月的那些年,她过得辛苦不堪,周转于各色男人之中,居无定所一直流浪。而七月大概也是喜欢苏家明到骨子里,所以忍原谅,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继续与他和平共处。在好朋友和自己爱的人之中,她选择了爱情。我不觉得她这样做有什么错,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本就是没有原则和底线,不是吗?
3.
七月和安生的故事也许只能存活在安妮的描写中,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友情是没有心机的。因为了解一个人,所以和她成为朋友。因为她身上的那些闪光点,所以更爱她。我们没有勾心斗角,更不会恶语相向,也不是只有经历背叛和撕逼才会知道谁是最后留在身边的人,更没有通过试探和逼迫的方式让对方证明自己很重要。
从我的十三岁到我的二十三岁,我认识的每一个姑娘都善良美好,我们的感情也纯粹而珍贵。巴不得她拥有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哪有时间去憎恨嫉妒甚至是埋怨她什么呢。
我最不喜欢的电影台词就是七月对安生说的:你不觉得自己很贱吗?以及那句:“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这些话不留情面,尖酸又刻薄,长在七月身体中的猛兽一次次地爆发,去伤害那个自己第一个爱上的人。可换到我们任何人身上,谁又真的会这么去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想了想,大概就是应了那句“我们总是会去伤害自己亲近的人”,但这未免有些太残忍。
4.
人不可能一直执拗于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上,所以七月让家明逃婚,可电影演到这里,我倒是疑惑起来,既然家明不喜欢七月,为什么会和她在一起那么多年,还决定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为什么喜欢安生,却懦弱不去追寻,任由随处游荡?也许导演只想展示两个女孩的友谊,所以忽视了但这段所谓的“爱恨纠葛”的最初缘由。又或者是因为,男生本来就是多情之物,既然另一个人已经走了,不如就抓紧眼前。
七月怀孕之后,去找了安生。兜兜转转后发现,世界上只有安生的臂弯永远在等待着她。也许这才是作品真正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一份好的友情就是一波三折后的握手言和,就是不计前嫌的彼此相拥,就是你知道即使自己挺不住了,还有一个人会在身后做你的支撑。
安生的27岁,和你我的并无不同,平凡又努力的活着。他们说,她活成了七月的样子。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历经颠沛流离后的回归本真,因为自始至终,安生都是想要一个家的。
如果七月没有离开,也许她会是自由自在,在这世间看万千风景。挣脱囚笼之后才能更畅快的做自己。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没有皆大欢喜。
尽管让人唏嘘不已,但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