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尔·萨姆沙做了一连串的噩梦,等早上清醒过来的时候,他发觉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虫子,正在床上躺着。他背上背负着坚硬的甲壳,面朝上躺在那里……
卡夫卡的《变形记》五年以前我曾读过,今日是重读。记得当时是受他名声的召唤,但当我读起这个故事,却没有收获意想中的惊喜。就是那样一种感觉,故事单调、晦涩,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没有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
今日再读,便不自觉地为之前的感悟而羞愧了。当然,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而愈加深刻的。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趋向成熟化的标志。
所以,当我发觉能够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这篇《变形记》,还是十分欣喜的。当我探入格里格尔生活中的孤立和绝望,感悟到他的孤独和恐惧,方才觉察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伟大,再反观现实的人生,终于明白卡夫卡之于我们的意义。
1、通过怪异的故事,扭曲变形的世界,印证现实=荒诞,揭露人类的自私与孤独
《变形记》描述了推销员格里格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极力想去和家人联络感情,都已失败告终。最终被世界遗弃,孤独死去。
这期间,作者通过格里格尔一系列心理活动、细心观察和感受,将他变形后人们最初的表现以及接下来的变化全数显现,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荒谬、可怕,又确实存在的灵魂。而,现实的荒诞正是源于这人性的愚蠢和丑陋。
①家人
首先是母亲,她虽然表现出对儿子现状的担忧和心痛,却始终不能接受他的样子。而父亲,自格里格尔变化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了信念:对待他最恰如其分的法子就是毫不留情的暴力。唯有他最亲近的妹妹愿意照顾他,却也在不久之后,耗尽了全部的宽容、忍耐和关爱。
而故事的滑稽之处在于,已经变作虫子的格里格尔仍能保持人类的思维,听得懂人类的语言。这是悲剧之上的悲剧。
一方面,他极力地想照顾家里人的情绪,为家人着想,比如躲在沙发底下,用被单掩盖住身体;有时他甚至还想伸手帮忙,比如当母亲再次因他晕倒,他跟在妹妹背后想要施与帮助。他还被妹妹的琴声吸引,要走上前去告诉她,让她去音乐学院深造这个好消息。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他只是一只甲虫,家人大多时候不能准确意会他的行动,以致一而再地伤害于他。
很明显,已然变作动物的格里格尔之于家人已不再是亲人,而是一种拖累,乃至耻辱。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内心深处对他却是厌恶的、受够了的。只是一时拿不出说得过去的妥当对策而已。
变形后的格里格尔,在亲人面前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动荡。每一次都进一步割裂他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加深他身体上、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直至最后,妹妹大声地说出她的、也是家里所有人的真实想法,而长期绝食的格里格尔也在这个时候耗尽了全部的精气神:妹妹希望他能离开这个家,他自己更希望如此。
②公司的人
格里格尔之于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显然是百般重要的。只因他一时没有出现,公司便派人来家里面对面谈话。而且,来的还是首席法律代表。可见公司对此事的“郑重”对待,以及职员在公司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
然而,当代表眼看着迟迟不肯露面的格里格尔以一只虫子的形象出现在面前时,他被吓破了胆,路荒而逃。之后,在那家格里格尔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公司里,再也没有任何人出现过。那些官员和同事就如同随风消逝了一般,了无踪影。
至于格里格尔在公司的职务职责也没有先前那般无可替代了。可见,一个人之于他的职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无所谓重要不重要。该被淘汰时自被淘汰。在这个时候,他已然被社会遗弃。
③家中他人
格里格尔家的仆人们,在他变形后,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
女厨师在事发首日便要求主人将其辞退,而女佣则要求平时呆在厨房里,并锁上门。当然,就连自己的亲人在格里格尔面前都表现出惊讶加恐怖的强烈反应,又怎遑论他人。
倒是后来出现的前来帮工的老女佣,那位年纪老迈的寡妇,对待格里格尔这个特殊的存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她不厌恶他,更不觉得他有多么恐怖。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她会去格里格尔那里,和他打招呼,向他絮絮叨叨。
尽管格里格尔并不喜欢她,有时还想攻击她,在这个家里,这位老妇人却是唯一一个将格里格尔平和对待的人。她不怕他,对他也绝不是特别的友好,但,毋庸置疑,她的表现相比较其他人有着难得的令人称道之处。
她的存在是对家人的一种反衬,因为发现格里格尔死去的是她,处理掉他尸体的同样是她。而家人们甚至都不要知道已然死去的格里格尔被女佣做了如何处理,以及处理到了什么地方。
2、透过《变形记》,反思故事主人公以及现代人时刻面临的困境
①格里格尔:到处都是无边无垠的灰色荒原
格里格尔,自始至终都把自己放在家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上。的确如此,自打他工作以来,一家人的生计就全靠他一人维持,为此,他感到欣慰和光荣。他陶醉于这种自我奉献和感动中,丝毫觉察不出有何不妥。
变形后的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家里人的生活将如何继续。他担心他的现状会使家人陷入困境,却没有想到只消两个月的时间,家人们就已经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他们需他提供的唯一帮助,仅是远离这个家而已。这一切看上去,无疑不是一场天大的闹剧,偌大的讽刺。
其实,是格里格尔自己编制了一个牢笼,而后再将自身囚入其中。他给父母创造条件使他们自认年岁老迈,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确凿的证据即在故事结局处,“一家三口现在都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并且各自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再说格里格尔工作上,他对老板忠心耿耿,对工作卖力、认真负责,却处处不招人待见,受人排挤。乍看下,格里格尔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源于他的工作。他之所以一夜噩梦之后变作虫子,直接原因是工作的压力和舆论的压力。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外在的、堂而皇之的困境掩盖了真实。
格里格尔是为了给父亲偿还债务,迫于无奈才在公司忍辱负重,小心从事。所以,格里格尔的困境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家人。剥削他的不只是公司和老板,还有他的父母亲人。他们如果给予他足够的帮助和爱护,为他分担,减轻负累,结局就肯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②现代人: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倘若要我们通过格里格尔来反观现实,自问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想必有很多人和格里格尔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
要我说,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个人之于他人的重要性。比如,员工之于公司,父母之于孩子,女人之于家庭,老人之于儿女,等等。
首先,员工之于公司。在你的周围肯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几乎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完全一副单位离开他转不下去的劲头。一年到头,从早到晚,为工作而忙。他们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几乎没有生活。除非自己病倒,否则单位永远都不能没有他。
其次,父母之于孩子。有句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想来也的确可怜。自打孩子落地起,做父母的就习惯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以致于养成习惯,当孩子慢慢长大,步入青少年的青春敏感期,父母还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家庭日常管,学校功课管,交个朋友还管。总之一句话,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长不大。于是乎,家庭战争不断。
然后,女人之于家庭。“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应该算得上是对现代女性相当高的褒奖了。社会上女人必须得凭一己之力争得一席之位,家庭中更得一如既往地支配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社会造就出许许多多的女汉子,她们顾了这头顾那头,唯独顾不了自己。
最后,老人之于儿女。父母对儿女好像有操不完的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父母。“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耳熟能详的老俗话做老人的并不是不知道,但真正管得住自己,过自己生活的老人并不多。孩子小家庭里的什么事他们都想插一手,唯恐人经验不足走弯路。殊不知,这一手却成了家庭矛盾的源头。
总之,首当其冲,我们需要反省的就是自己之于他人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人们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工作中的,生活中的。还要做房奴、车奴、孩奴,各种奴隶。大家绕不开名利、金钱的诱惑,得失心、虚荣心更是时常作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自我。所以,我们应该时常反省自身,学会适当缓解压力。工作中、同事朋友间懂得拒绝,学会说不;家庭里,真没必要凡事亲力亲为;无论再忙,也别把生活忙丢了;无论再身不由己,也要活出自我,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执着与追求。
所有这些都是卡夫卡以格里格尔的经历、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的。正如美国诗人奥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3、卡夫卡,文学还存在多种别的可能
卡夫卡让我明白,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加西亚·马尔克斯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另类。他写出一个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呈现给读者一幅幅极其陌生又似曾相识的人生画卷。
寓言体,象征手法,是他的强项。马尔克斯将现实魔幻化,卡夫卡则将魔幻穿透现实,继而凌驾于现实之上。
就像《变形记》故事中的那只甲虫,它到底是不是格里格尔,当他的妹妹说出“他根本不可能是格里格尔”时,是否有那么一瞬你也产生了疑惑?但,事实就是事实,无论它有多荒诞无常。格里格尔消失了,甲虫出现了。现实中的一切,孤立、恐惧、绝望、迷惘,还有自私、虚伪,都紧随这一荒谬而来。
卡夫卡的《地洞》也带给我同样的震撼。那只原本生活在安全牢固、食物充足的地洞中的鼹鼠,却终日惶惶生活在对未来灾难的恐惧中。
同时,在《老光鬼布鲁姆菲尔德》中,单身汉布鲁姆菲尔德的家中突然间出现了两个不胜其烦跳来跳去的小球,严重干扰他的生活。就好比他工作间里突然出现的两个不务实事的实习生。
所有这些故事乍看之下晦涩难懂,但当意会到其中暗含的深意,我们便能感同身受。
卡夫卡曾经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当这个世界以他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卡夫卡以及他的文学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便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