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是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弥留之际,给自己16年前的学生,上的关于爱情、婚姻、年龄等人生终极命题的课程。
老师和学生在本书里的心理状态是对立的。老师一直在强调真善美爱等高级追求与生命意义,学生却在俗世生活中忙碌奔波。老师是一眼看到人生终点的形象,学生是还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形象。老师强调人应该有一种普世的同情与爱,而学生痴迷尘世的工作与金钱。
书中反复提及这位老师的一句箴言:相爱或者死亡。
这话于我来讲,太过绝对。但是我大概能够知道这位老师强调的”爱“是融合了各种情绪面向各种人的一种柔软。他一直强调,我们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但是,生而为人,如果我们心里能够时刻挂住这份柔软已然不易,要做到更是困难,更别提将“大爱”与“死亡”相对立。不可避免的,我们都会想要努力的生存,然后努力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精神层面的追求注定是暂时不能追求的了。有的人足够幸运,能够一边一边;有的人仍有憧憬,能够先收藏再亮相;而多数人,可能也就是这样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坦白讲,跟生活的压力相对立的时候,可能会显得可笑。
但是换句话说,我们仍然需要感恩。感恩每一段旅程中陪伴我们的那些可爱的人。一旦失去,方知可贵。也许我还不懂教授所讲的那种宏大的爱,但是我想努力珍惜身边的人。
别忘了,在窗台、案头放上一盆会开放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