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体店股权投融资平台人人投陷入舆论漩涡。有网站指出人人投出现一批问题项目,另外还对人人投的“合肥小江南”项目众筹操作过程提出更多质疑。人人投方面表示,已第一时间成立项目调查小组,对项目方、合肥分站进行详细的调查,待有结果后将及时向投资人公布。
实体店投资本身存在的一些行业性问题值得关注,如店铺经营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无法做风控,个人诚信值低,违约成本低等。如此将导致投资者面对的项目方道德风险、个人经营管理能力风险加剧。
如果说这些是对于实体店铺项目的一些偏见或者说仅仅只是现阶段的表现,那么最无可否认的行业痛点在于,实体店铺是最多接触现金的行业,项目财务造假、挪用资金等行为就变得更加容易和难以约束了。
这将给投资人带来风险,同时又给一些众筹平台内别有用心的从业者以钻空子的机会。
除了这次人人投出现的风险事件,众筹界日前被曝光不按期放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项目方造假或者是手续不全导致达不到平台放款标准。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实体场所股权众筹凭借其收益的稳定性强、风险的可控性强、信息的透明性强等显著优势,最先获得了众筹投资人的青睐。以人人投为代表的实体店铺股权众筹平台迅速崛起,为投资者带来了投资的新方向。
众筹本身具有小额、大众的特征,同时又是服务于早期项目,尤其是实体店铺。一面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大众投资者,一面是要投资到早期优质项目对投资眼光和投资能力的极高要求。那么从股权众筹项目的选择上,基于现阶段大众投资者依然较弱的风险承受能力,实体场所众筹有着更符合这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那么,在实体店铺众筹行业整体存在问题和投资者刚性需求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其实,人人投早在2015年就已经和人数超过2000人的第三方追讨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又制订平台黑名单制度,成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并打响维护投资者权利的股权众筹第一案。人人投在行业里开展的创新活动,都是在探索投资者保护和风险控制有效机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至此,我们已经很难做到将这种行业内的普遍现实仅仅归结到一些具体平台的方式、能力、道德的问题之上。
深层次的行业问题浮出水面
6月,股权众筹风险事件有爆发趋势。
36氪股权众筹项目宏力能源被某媒体曝出涉嫌业绩造假、擅自更改投资方式(定向增发变为老股转让)等欺诈行为;众筹网新三板项目江西巨峰竹木业被曝光投资者欺诈引起行业关注;“大伙投”平台的股权众筹的电影“喜乐长安”的项目方拒绝向投资人披露票房信息,且不配合回款事宜引起质疑。
自中证协发布《私募股权众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至今,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大量平台都在试图为行业探索合理有效的游戏规则。
实体店股权众筹、领投加跟投制度、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参与新三板定增、债转股等等,这些都成为行业参与者在监管缺失、制度不明确的情况下,放眼多层次资本市场、参考私募基金投资方式、结合众筹理念等进行创新实践的产物。
股权投资一时风靡,但是难掩行业之痛。
股权众筹平台在挂牌新三板之路上折戟,暴露了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股转系统反馈在某众筹平台挂牌申请的反馈意见中提到了行业合规性、互联网非公开、自融、关联交易、持续经营能力、投资者保护能力等几个核心问题,仅仅是这几个问题的拷问就把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鞭挞得体无完肤,无力给出有底气的回答。
面对风险行业真正需要什么
众筹项目爆发风险之际,也是考验投资人、平台和社会风险处置能力的时候。
我们看过了那么多行业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停止过声讨平台和项目方,可风险事件依然层出不穷。除了声讨平台之外,行业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追责。
亟需建立行业规范。现行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股权众筹)活动,主要是以私募基金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实际操作。但是互联网和非公开的边界这一首要问题就没有得到监管层的确认。同时,由于平台本身背景各异,从业人员的身份复杂,从业资质没有法律依据,不如传统私募机构专业,又没有得到法律的授权去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构建新的标准,因而在运作过程中没有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风险。行业规范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投资者教育应跟上。股权投资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应该谨遵合格投资者制度。这直接关系到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但是处在监管空白地带的股权众筹行业,在合格投资者制度方面把控不严,项目方和平台方面不做合格投资者培育,而是相反的吸纳了许多非合格投资人参与。
当然,无论行业环境如何,都不是平台逃避责任的借口。面对风险项目曝光,有的平台大打感情牌,有的平台则是选择避而不谈,有的平台更是病急乱投医乱发律师函。这些做法不论是否有效,都只能解决一时危机,而非长久之计。平台只有尽职尽责,才能真正降低风险,这也是肃清行业的第一步,并且也是在当下,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里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