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老师回答万维钢老师三个问题(简单总结)
第一问:所谓‘国学’,到底是对全体人类都有价值的通用的学问,还是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风俗学问?
答:1、万同学,纠结于这个问题,说明你修行还不够啊,尚有“分别心”和“妄念”。
2、“分别心”——试问,如果你用了抽水马桶,一个英国同学总是不停地跟你强调,这是我们大英帝国几个世纪以前的发明,否则,你只能蹲茅坑。你怎么回答?你肯定会说,科技属于“人类文明”,不分国界的。
——回答正确。你已放下了所谓“国学”、“西学”的执念
3、“妄念”——你沮丧“中国文化有可能并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熊老师告诉你,这是病,心理学上叫做“内群体偏袒效应”,得治。治疗方法:主动变换“内群体”。
(治疗方法举例:当我们的“内群体”变换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请注意,此时,马克思就不再是“洋鬼子”了,而“孔老二”则成了我们的阶级敌人,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
4、回到你的问题,熊老师反问你:今天,你会将你的第一部手机拿出来,刻意发掘“大哥大”在今天的实用意义吗?
聪明如你,定会作答如下:我翻出二十年前的“大哥大”,是循着技术和社会的脉络,一步步看清今天的手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即便“大哥大”还可以正常使用,我也会舍“大哥大”而取智能手机者也。
对,这正是我要给你的答案:经典是用来回望的,它的意义和价值仅止于此。人类认知总是不断进步的,让我们紧跟时代知识精英,不断进行认知迭代。
第二问:中国文化中有哪些仅仅是历史遗迹,有哪些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用?
答:对“有用”、“无用”的执念,恰恰是一种典型的国学思维。“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实行通才教育”,这是你万老师讲过的呀,这其中的道理你明白的。
第三问:我们对中国文化是不是非得“仰望”,我们能不能站在现代的高度,“俯视”国学。如果一直仰望,怎么能发展呢?
答:熊老师反问你两个问题:一、关于“仰望”、“俯视”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是“精英”还是“普通人”?二、要不要把希波克拉底和扁鹊的医术发扬光大?——以问代答,回答完毕。
(万老师在《精英日课》的发刊词里,有这样一句话:“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而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