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长时间不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事情了,直到读到今年夏天的一条新闻“教育部发文:中小学生补习班或将取消”,我又开始重新思考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内卷越来越严重,拼命读书,获得更高学历对金钱的收益影响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育对我们自身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学历考试大家谈得很多了,理越辩越明,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场残酷的选拔性考试就是为了把大量人口分层。在学校工厂的流水线里,各种被需要的螺丝钉会被制造出来,不管什么材质,哐哐几榔头上去,大部分就有了钉子的形状。有些材料比较脆,如金刚石和璞玉,几榔头下去就成了渣,碎屑马上被扫进垃圾堆,别的材料可能幸运一点,但是被反复敲打之后,伤筋动骨,很大概率永远也好不了了。最近的新闻,无论是取消补习班,还是取消寒暑假,都有一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感觉,即使是非常迟钝的人也该意识到这一点了,不,应该说,大家早就意识到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鸡娃”的新闻了。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下,没有人能再靠某一种一技之长而获得终生不可取代的地位,整个社会工厂就是要把螺丝钉标准化,你一出厂就被设计为是可被随时替换的。大部分教育,就是将你捶打成型的过程。孩子们从学校流水线离开时,各类工厂从中随意挑选自己想要的螺丝钉,未被选中的大部分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纯粹学校工厂造得太多派不上用场,再过一阵子,这些被淘汰的老螺丝因为型号不适合新机器而被直接扔进垃圾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并发展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也不重要,而这正是每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课题,学校显然无法教育大家如何“成就自我”。这个时候,寄希望于学校教育显然毫无意义,那儿只是流水线生产厂而已,那里的人无法告诉你“你是谁”,也无法告诉你“你能成为谁”。大家也能看到,筛选出来的那种头脑好身体好且非常温顺的螺丝钉给个好一点的圈养起来,要把每一丝时间全部压榨干净,全部用在“做正事”上面。学校只能习得“技”,并不能习得“道”。当然,这里我肯定会遇到一堆反驳,你可以做自己,去修习自己的“道”,但是从小“技”不精进,就没饭吃啊,没钱去医院啊,没人养老啊。恰恰相反,“道”不是远路,是捷径,大家都知道,放松的肩膀才能重拳出击,要充分发挥头脑的潜力就必须处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中,而不是在什么分秒必争的地方去一遍遍做重复了千万次的事情。被恐惧推着前进的人没有放松的姿态,很容易一击就倒。当你开始嫌弃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而不是充分接纳它们保护它们,有节制地使用他们,自虐的态度很容易让身体觉得你放弃自我了,一旦放弃自我,自我厌恶即将降临,死神则紧随其后。
关于国人笃信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狂热说是信仰也不过分。吃苦教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显然影响了很多人,并不是只有学校里的学生才受这种影响,对于“吃苦”本身的迷信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这里只探讨一下和学校教育相关的方面。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苦中苦”和“人上人”。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苦中苦”,我觉得无论是不顾现实的“鸡娃”,还有那些严重损耗身体的996工作,没有目标的耗费过多金钱和精力的学历提升,都可以算在无意义的吃苦里面,但是大家似乎长期对此乐此不疲。“人上人”算是目标,我们先定义手握大量钱权的人为“人上人”,这个钱权和精神世界无关。几千年来都好好读书就能做“人上人”的念头刻在了中国人的DNA里,大家处在一种找苦头去吃的狂热之中,然而,为什么要去吃毫无必要的苦?开开心心活着不舒服吗?“苦难”,到底是有什么魔力?人们到底是追求通过苦难获得美好生活,还是像苦行僧一样在追求苦难本身?经历苦难和得到美好生活是否能够构成因果关系,就像上补习班和获得好成绩?当然了,大家追求的也不是什么获得好成绩,而是成为“人上人”,那么苦难和“人上人”有什么因果关系吗?那些因为吃了太多苦,遭了太多罪,身体精神全部垮掉的人,他们吃的苦是有价值的吗?很奇怪,大家拼命通过虐待自己来证明我努力了,我很值得,几乎变成了一种大型真人秀表演。成年之后,很多人不仅能良好适应996,甚至能够享受它,只要不需要独自一人去面对自我,只要能把时间填满,怎样都可以。有人说如果放假,不知道自己回去干什么,我相信是真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一件件完美的工具,靠着虐待自我和被选中的幻觉活着。“我”不是因为被某种力量选中才有价值,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学历崇拜和学历鄙视链都是挺蠢的事情,那页纸证明不了什么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有妄图用一页纸来证明的事情,最后都会被证明只是痴心妄想。我们不能用不变的规范来规定不断变换的世界。经验不能够给你绝对的真实,经验只能给你一个跟你的感官知觉融贯的系统。人这种生物啊,一旦开始发问,就不可能回到无知的过去;一旦开始怀疑,幻想中的迷墙就土崩瓦解。
这里我稍微偏一下题,之前看到微博上有个热搜是“化妆是不是物化女性”,某条评论是“就算是物化女性又怎么了,我不能物化我自己了吗?我开心你管得着吗?”,这条评论很有意思,我竟一时半会儿回答不出“人到底能不能物化自己”这个问题,通过上面的讨论,我现在可以回答了,不能,你不能物化自己,因为你作为“物”出生,作为“物”被培养,在社会工厂中以“物”的身份生存,你本来就是“物”,“物”本身当然不能物化自己,“物”只能通过不断觉醒获得灵魂升格为“人”。
“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要做个怎样的人”,我相信这是所有人此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使是最麻木的人,也不可能从没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依附于某种权威可以暂时避开身份危机,使人们产生“强大”和“永生”的错觉,但是问题一直存在,追问自我显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和死亡一样是绝无可能逃避的课题。人们被驱赶到某种生活中去而且不能拒绝这种选择。个性这种东西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有一亿人和我各方面差不多,我还能被称为有个性的人吗?每个人的独特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我真的独一无二吗?我们的人生确实最终会汇入到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去,作为其中的一个小小侧面,“我”的存在不是不重要,“我”的选择也不是不重要,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就像那轻轻扇动的蝴蝶翅膀,“我”就是历史本身。仅仅只是习得技巧很容易(精通当然也不那么容易),而认识自己并给自己打造一条发展之路并不容易。我们还可以问,真的有那么一条路吗?会不会无论怎么走都是死路呢?如果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到最后是穷途末路,还有自我探索的价值吗?当然有。个性化的教育只能是自我教育,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替代你自己去思考。能够自我教育的人是不会输的,他们的心灵就像金箔一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会一碾就碎,即使在荒野中也能开出花来。生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希望从何而来?人生没有任何重大课题可以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也不是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我们不仅需要自我教育,还需要终生教育。教育这件事会贯穿我们人生的始终,我们会一直需要它,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不是某个阶段,而是每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