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三个月,觉得自己走错了房子。家里大翻新,格局变了,重装门,换了最新的热水器和洗衣机,厨房和卫生间也都完全翻新了。住在家的这几天,用户体验,一个字:爽。而且这是我们家不知道第几次装修了。所以永远不会厌倦,爸爸一不喜欢就可以重新装一下,谁让他可以自己完成大部分工作呢?
不仅是小家,大的环境也越变越好,家乡修了新的公共设施,给老人娱乐的房子变大了,门口的广场大的可以容纳很多跳广场舞的大妈。去县城里的车也可以用城市卡了,到南京的地铁开通了,所有的公交都可以直达地铁站。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有了可以随时买到新鲜蔬菜的大型超市。甚至小摊小贩也都开通了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丝毫没有落后于城里。
大学三年半,我对家乡的情感变化也很大。刚开始离开家,对家乡没有什么感觉,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样。第一年结束,从学校回到家,觉得原来在我眼里很大的家乡变得很小。我甚至有些嫌弃各种生活的不便。出行需要等很长时间公交,需要到县城才能有各种娱乐设施,想学什么都坐需要很久的车才能到。有一段时间,则特别想念家乡,想念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纯的情感,想念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现在我对待家乡,则更为理性。接受了她远离市中心的种种不便,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好地欣赏那种人们之间难得的信任。
在家,最不缺的就是菜,门口如果有块空地就可以种上菜,包饺子前可以在门口直接割芹菜,下面条割点葱,烧鱼则放点蒜薹,渴了可以自己去摘一条黄瓜,少了菜可以把门口的冬瓜摘下来切一块。不远处的整块菜地里,还种着豆角,豌豆,各种青菜。想吃肉,可以,挑一只养肥的鸡,一半炒,一半炖汤。得空了还可以去河边钓鱼。年底了,就可以去准备杀猪的人家预约肉,保准让你吃上新鲜的猪肉。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鸡,每天都能收到好多鸡蛋,那种快乐可比支付宝上收鸡蛋快乐多了。妈妈变着法给我做鸡蛋吃,水煮蛋,鸡蛋汤,青椒炒鸡蛋,鸡蛋饼,蛋炒饭,怎么吃,都不腻。
大多数情况下,邻居之间关系是很紧密的。发现家里突然没有某种调味料了,可以马上去邻居家借一点。停水了,也可以问之前存了水的邻居匀一点。家里腌了咸菜,看到邻居来了,也会送给她一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是借的器皿,正月里还会在里面放几颗糖以讨吉利。村里人之间随时都可以串门,不用提前预约。有可能正吃着饭呢,就会有人敲敲门,之间进来,无论主人和客人都不会尴尬,主人给客人端板凳,就继续吃自己的饭,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说进行了,客人也就离开了。
因为大人走的近,小孩子也就能在一起玩,一起走路去上学,一起走路回家,周末的时候一起玩。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的小伙伴总会到我家等我,然后我们一起去上学。至今,我都忘不了有一次,我正好在吃核桃粉,我妈喂一口我,喂一口黎琴,吃完了一碗才走。我周围都是一帮女生,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写作业,跳皮筋,跳房子,或者聚在某一家看电视。到过年的时候应该是最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起打牌,放烟花,还有用酒的纸盒和蜡烛做灯笼。和他们的关系是最铁的,知根知底,即使很久不联系,看到了也丝毫没有隔阂感,照样可以玩到一起,还可以互相开玩笑。
互相送吃的是很常见的事情。菜成熟,自己家吃吃不完,就会送给邻居们。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子,邻居来串门,也会让她带几个回去。清了蟹塘,有很多鱼,当然得送给邻居们了。就这样,有来有往,每个季节都能吃到来自领居家们不同的东西。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观念也深入人心。谁家小孩出生,孩子过十岁生日,孩子考上大学,有人做手术,老人去世,同村的人必定会买上一点东西去看望,或表达祝贺,或表达愿望,或表达关心,或表达安慰。
动物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狗。村里的狗特别尽心尽责,看到陌生人,觉得会叫,一个叫,一群狗跟着叫,那阵势很是震撼。狗们有时候也成群结队地游荡在大街小巷里。谁家买了排骨或者和他们胃口的菜,闻着味道他们就去了。主人也不会驱赶,只是耐心地把骨头拿给狗狗们吃。
最喜欢的是村里的春节了,虽然年味和以前比淡了很多,但是和城里比,还是比较浓重的。家家户户都从城里回家了,很热闹。各个村子还会举办舞龙灯,唱大戏等各种农俗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过年期间,大家走亲访友,特别热闹。
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农村幸福感很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也不算很好,但是大家生活的挺开心,都乐呵呵的。抑郁,焦虑和愁苦这种城市病是不常出现的。虽然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但是他们看得淡,哪怕不开心,和周围的人聊聊,听听别人家的家长理短,转移一下注意力,也就好了。感觉我爸妈每天都可开心了,虽然这一年对他们两个而言都很难,先是担心我,又得照顾两位生病的老人,家里还在装修。高幸福感和环境密不可分,依水而居,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比较从容。还有一些可以聊到一起,玩到一起的朋友。
我乡即我心安处,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占据着我内心一块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