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2015年高分书单上看到这本书,有些许惊喜,曾经听说过但因为各种原因错过的书又重新出现,这次,我决定好好读一读。
作者葛文德是一位服务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也是克林顿、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看到这样的头衔,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针对美国当今社会医疗行业现况而提出的先进的、具有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的医疗新政,可是我错了,作为一名医生,他在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如何在医学的专业方面对人的衰老与死亡进行对抗性的实验,而是在一个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接受,不是无奈的接受,而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与姿态走完最后一程。
在与各种患者的接触中,作者逐渐意识到,如今医疗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对人的衰老与死亡都医学化了,认为当问题出现时,那只是一个又一个临床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可以进行抵御的药物与治疗方案,没错,我们希望生命的时间能尽可能的延长,存在似乎成为了最大的目的与唯一的意义。但是,很多人都不再记得,当死亡的脚步渐渐靠近时,存在的形式已经不再重要,患者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冰凉的药片与寂静的诊疗室,而是属于自己的生活,遵循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葛文德在书中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本书里,有他妻子的姥姥年迈却坚持独居的故事,自理一切,但仍逃脱不了衰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有他的朋友,一对医学夫妇,妻子经历了失明再到失智,最终带动着二人的生活质量一起直线下降。美国社会有着比较健全的医疗社会保障体制,但是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生存时间,养老与侍奉亲人还是给多数普通人以难以承担的经济压力,当然作为家属,更重要的还是心理压力。可是社会福利院或养老院等同类型的机构又存在着许多问题,让人无法完全放心地将自己的亲人托付出去。这看起来是每个社会养老产业与社会保障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面临的矛盾问题,也是每个临近黄昏的人思考自身到底要选择接受哪种方式和环境走完一生的问题。
但其实,现如今,如何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多已经不是患者自己的选择,而是亲人的选择,不论面对别人的事情会有对理智地考虑到诸多方面,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在死亡的边缘时,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是我只想要他活着。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影视作品中,急诊室门口,总是有人哭求着说“麻烦您救救他,只要他活着怎么都行”。可是怎么都行地活着真的是患者自己希望的状态吗,当满身插着管子,行动不便,衣衫面容不整地躺在病床上,患者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作者提到他诊疗过的一位病人,这位女士罹患癌症,但是每天都要好好地梳妆,保证自己有精神的面容,她想自己有尊严地存在,当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并没有奋力寻求各种医疗途径进行治疗,而是每天同家人朋友在一起,就像根本不知道癌症是什么,可这种方式却让她活的比预期久了很多天,当然最后她还是离开人世,可是回看一下她生命最后的过程,过她想要的生活,充满所有她需要的意义,这比起在最后环节依旧与各种诊疗仪器作伴至死的人,光鲜了不知多少倍。
我们面对病症与衰老,已经习惯于向医学去寻求帮助,但是这也渐渐麻痹了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的终极理想的认知。一位患者曾经说,生命中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能去上厕所。这么小的要求,但却是对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呐喊,程式化的医学诊疗过程是将每个独特的个体变为病房中多数同类的一员,并且约束自主性。这本身就是与人的诉求所矛盾的。
另外,很多人选择疗养院等机构,认为这样的场所没有医院那样冰冷的环境,不错,疗养院会根据个人制定专门的服务,这是初衷。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任何一个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逐渐脱离原始的意图。作者对于养老院的考察发现,现如今养老院的设定越来越趋向于医院,每一个入住的人越来越被当做一个病人,而不是一位老人,这样,养老院就也开始出现精神关怀上的盲点。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新的尝试,一位社区医生突发奇想,决定改造现如今的养老机构,使养老院真正变为老人们欢度晚年的社区,于是他在养老社区的公共环境中放了很多猫、狗、鸟类和植物,并且让它们完全自由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年人甚至逐渐都有了自己的宠物,每天会主动要求去喂鸟,自主性与独立性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不再是以病人的姿态存在,而是一个有生活追求的生命个体,尽管他们也自知生命马上就要到达终点。
美国对于将离世但却不再希望进行医疗救治的人有这样一种服务叫做善终服务。同上面提到的改良的养老社区相同,都是为了让老人能够有尊严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完最后一程。作者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故事,同样作为一名医生,作者的父亲在知道自己衰老患病的过程中也有无奈有失望有恐惧,最后他接受善终服务,每天跟家人正常相处,吃想吃的东西,最后安然地在家人陪伴中离世。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这是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看过太多社会新闻,有人在不治之症的晚期,家人依旧四处筹款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照片中得身体全身插满管子,身边有众多的医疗器械,这一切似乎都昭示着生的希望,但病床上的脸,却写满无奈与愁苦。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有病不救的消极态度,而是当我们明确知道一段生命即将结束时,给他最后存在的尊严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生命是在一列长车上的旅途,每个人都在希望当旅途快要结束时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物作为最后谢幕,而这正是医学在人文关怀方面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