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1、不去旅行/想象中的旅行(斯曼小说《逆流》里的主人德埃桑迪斯公爵、塞维尔?德?梅伊斯特)
此人住在巴黎市郊一幢别墅里出不出户,因为喜欢狄更斯小说,有一天决定去坐火车去伦敦逛逛。他到了火车站,开车前,去了车站附近一间英国人常来光顾的酒吧,后来又去了隔壁的英式小餐馆,结果提前体验到了英国的生活,然后就变得疲乏和厌倦起来,最后他出人意料地打道回府,并检讨了一番:“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上优哉游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难道他不已置身伦敦了吗?伦敦的气味、天气、市民、食物,甚至伦敦餐馆里的刀叉餐具不都已在自己的周遭吗?如果真到了伦敦,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侍什么?……我竟然不肯相信我忠实可信的想像力,而且居然像老笨蛋一样相信到国外旅行是必要、有趣和有益的,我一定是有些精神异常了。”
人类不快乐的惟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沉思录》)
一个27岁的法国人,塞维尔?德?梅伊斯特,进行了一次环绕他的卧室的旅行,后来将描写他的所见的文章命名为《我的卧室之旅》。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到非常满足,在1798年,德?梅伊斯特进行了第二次旅行。这一次他彻夜在房间里游荡,并且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位置,后来将他的描述命名为《卧室夜游》。德?梅伊斯特的作品来源于一种深厚而具有暗示性的洞察力:即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2、看艺术作品替代旅行
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ps:罗列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就懂了,你会写到,我坐在公车上,一个肥胖的老妇女遮住了我的视线。)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现实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有人喜欢靠近暖气片的病床,有人喜欢靠窗。(ps:重点是我们都是病人)
3、追求智识(洪堡)
于任何旅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洪堡前往南美洲旅行,获取了南美的地理、气候、植物、人文等等素材。
4、感悟美(威廉 华尔华兹、梵高)
感悟自然,写诗作画。(就像现在的很多自然笔记,《英伦乡野笔记》)
5、描绘记录(罗斯金)
绘画是多么地虚荣,它使我们不去赞美事物本身,而兴奋地赞美绘画所体现出来的与事物的相似性。
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后,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绘画的艺术,对于人类而言,要比写作的艺术更加重要,每个孩子不仅要学写字,更要学画画。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在用我们的手再创造眼前的景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地从一个以松散的方式观察美的位置转向了另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可以获得对美的组成部分的深刻理解,继而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的记忆。
我并没有试图教你们画,只是教你们去观察。
使用者们不是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相反,他们将它作为一种替代物,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感想:
他好像在说,如果你不会像爱德华·霍珀那样能够享受旅途之寂寞,不像福楼拜那样经历坎坷、对东方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不像亚历山大·冯·洪堡那样具有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你对美、对艺术没多少鉴赏力的话,那么对旅游还是三思而后行,要么来一次卧室漫游也行?
我也是这样想的,总结一下与同道共勉:爱生活,多读书,少旅游,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豆瓣)
这本书主要工作是反旅行,次要工作是介绍旅行的艺术。
我对旅行的理解:
旅行是悲哀的,他终究无法脱离“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的窠臼。他的根基在于新鲜感,而新鲜感是最花心、难以捉摸的了。
旅行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如果没文化、不会创造,那么最好还是给有能力的人留下更好的旅游资源吧。
反旅行。我想我也有点这样的倾向。旅行团式的旅行毫无尊严,似乎可以不必谈论了。那么那些看似“有意义”的旅行呢?他们真的都有意义吗?
我筹划一次旅行,酒店、景点、考虑一下人流、该死的交通。好了。好不容易准备好出发了。然后就是旅行老三件(吃喝、购物、模式化的景点)。对不起,没什么诗情。那个,中国太大了,去哪看都一个样。无聊,无聊,无聊。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我想我对旅行已经彻底无感了——表面上看我似乎仍然热衷于旅行,但那完全就是“对滚烫生活的一种模式化追求”罢了。
我更赞同这句话: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终于有一天,我搜索了一大堆资料,做了一整本厚厚的旅行手记——在椅子上,在脑海里,完成了一次旅行。轻松、便捷、有趣,果真资源节约!我会尝试去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