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分身术法则“静观其变”-换个视角看情绪
写在前面
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有好的情绪,有坏的情绪。我们渴望爱,幸福,快乐!我们不想希望自己生气,失望,害怕,焦虑,难过,痛苦…………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经常会因为一件小而生气,因为某件事没有如愿而失望,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焦虑……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生让人不想面对的坏情绪,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繁杂的时代,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太多太多的负面情绪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的人生不尽人意!额……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生气了就要大声嚷嚷,理所应当的?在一直以来我是这么认为的!今天听了老师的课后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对待情绪发现一个消灭一个,一天可以消灭好几个而感到成就感
收获/感受
这两天在按照例事清单做事件的时候,我觉察到小我“更愿意待在舒适区”这个喜好,愿意做擅长没挑战性的事,即使我计划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在执行时如果遇到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件,在大脑无意识的状态下小我就会促使自己挑选简单没挑战性的事件,而对有难度的事一再逃避,这时候如果没有察觉或察觉后不积极主动就会造成拖延现象,貌似小我被我养的太强大了,现在抗争起来感觉到吃力,一个好的现象是我没有妥协,可能开始有点慢,老师说,慢慢的持续走,就会有成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有拖延症的习惯了吧,!刻意训练你的意志力肌肉,就会客服拖延!易仁永澄老师在分享中用个自身案例说明了这一点,在我今天亲身体验和觉察到之后便真正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察觉之后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做出选择,刻意训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而并非只是知道我应该去做了!明白了其背后的意义及原理有助于我们改善在生活中的拖延问题!
听完今天的分享后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自己在自我管理这块有了一点点阶段性的提升,前几天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两本书,最大的触动点是“无论什么情况先接受孩子的感受”这时孩子的情绪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考虑问并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心倾听,不然越是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情就会变的越糟糕,长远来看会完成更大危害。这不仅适用于孩子,而是适应于所有人,自己以及任何人与人的交往!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教育孩子,而是用心理学诠释了人的本性!撤远了哈,让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到关注自己,书中说道,我们也要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感受,无论遇到什么情绪先接受自己的感受,必要时也要表明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知道,停!看完那两本书后我对个人的认知只到了这里,(遇到不喜欢的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感受,对孩子生气,以为这就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然后失控对孩子大声嚷嚷,情绪过后发现什么也没改变,事承认了自己的感受,也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感受,确发现除了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自己越来越爱生气了,并没有什么好的改变!只有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时,我们的情绪才会慢慢的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
自我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