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利用对自己奖赏的时间去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到第六章《与时间成为朋友——写长篇小说》,对这一章格外感兴趣,首先不是因为我有想写小说的打算,就算我想有,也非常确信自己没有这个天分。这在之前作者的这本书的前几个章节里面,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写小说,我大概给自己对号入座过。但是,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我到作者这本书里面来讨好的东西。
首先是这个题目,竟然也是与时间成为朋友。我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里写的与时间成为朋友,与我之前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作者那里理解过的与时间成为朋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先来看作者的观点:
要想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不能一味的被时间掌控,否则终究会处于被动状态。有句谚语叫“时不待我,潮不等人”,既然对方无意等待,就只能在充分了解这一事实之后,积极地、目标明确地制定自己的日程表。也就是说,不能一味甘于被动,要主动出击。
这个观点被作者放在这一章节的最后部分,我先找出来,接下来再重新回来,看作者介绍写长篇小说的方法,这个过程总接中,作者其实也是在介绍自己怎么样通过完成一篇长篇小说,来和时间成为朋友的。
(二)
因为写长篇小说这漫长的工作对能量的需求大得异乎寻常,必须先把自己逼近“照常营业行为”这个固定模式里,建立生活与工作的循环周期。要牢牢守住自己的态势,这样做,不至于导致半途而废。
写长篇的时候,只写长篇,其他都停笔。偶尔会为了换换心情,做些没有截稿日期的翻译,因为作者说翻译和写小说使用的大脑部位不同。这样反倒有助于平衡。
作者最初开始也考虑为了生计的问题,只埋头写小说比较不现实。但当时作者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基本上是背水一战,靠存款生活,坐吃山空。因为最初的时候作者为了安心写作,去了国外。后来自己这样情况下的写的小说没有想到也卖的好,除了有运气的因素,作者说毕竟也有自己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引起我的注意,和让我停下来思考的是作者的这样一个习惯:写长篇小说时,作者给自己规定每天只写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不多写,即使很想写也要打住。不少写,即使提不起劲儿来写,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就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搁笔,这样不可能产生规律性。
即使被认为这样就和工厂车间一个样,作者说也不要在乎,会因自己认定小说家“不必非得是个艺术家”,心情猛然轻松很多。小说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必须是自由人。
我读到这里来之后,深深佩服,没有理性的深入思考,思考之后而来的对规律的严格执行,不可能有伟大的小说家。说到底,他是在和时间做朋友。再来对比《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对时间的记录,不厌其烦的写总结,都是深谙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和时间做朋友的人。
作者引用伊萨克·迪内森的话:
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作者说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情,非常淡然,“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这种说法实在很妙,他早上起床,沏好咖啡,伏案四五个小时写上十页。一个月是三百页,半年就能写上一千八百页。这样差不多一部长篇小说也初步完成。
(三)
但是,接下里的修改部分,才是写长篇小说值得耗费时日又津津有味的部分。
也真是佩服至极。
大概来看会有多少次修改吧。
第一稿完成,放上大概一周,稍作休整。进入第一轮修改,从头到尾彻底改写,整体加工。因为作者的写作方法是,不管一部小说多长,结构多复杂,自己也不会制定写作计划,对展开和结局一无所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让故事即兴推演下去,因为这样有趣。这样写出来的进行第一轮的大修改也就很正常,主要是修改一些前后矛盾,不和情理的地方,目的是改成一个合情合理,前后连贯的故事。时间上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
接着搁置一周,进行第二次修改。依然是大修,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仔细地修改。比如加入一些细致的风景描写,整合会话的语气等。让故事的展开更加畅达自然。
然后第三轮修改。这一次就是修正。作者类比是修理什么,比如看小说展开种哪些部分的螺丝需要拧紧,那些螺丝应当稍微拧松。长篇小说,每一个部位的螺丝都很紧绷,读者会喘不过来气。
这之后,作者会给自己放个长假。忘掉这个作品,大概半个月到一个月,作者说对这作品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也很重要,叫“养护”,因为和作品一样,这段时间,作者自己的大脑也得到了很好的“养护”。然后再开始彻底修改细微修改,能发现之前修改未能发现的缺点,也可以辨别文章有没有深度。
这之后,作品就可以面见第三者了,作者是让自己的妻子看。读到这里来很有意思,无论他有多维度自己的作品,面对这个过程,他的独门规则: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
作者说,所谓文章,“写得很完美”这种事,实际上绝无可能。
无数次的修改再修改,出版之前。出版之后,面对批评要不为所动,当作耳旁风即可。因为这种东西放在心上,身体会吃不消,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来自身边的批评和忠告,必须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
一个作家“要把这里修改得更好”的这种姿态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总之就是要在修改上尽量多花时间。
作者说自己敬爱的作家雷蒙德·卡佛也是一位喜欢“锤炼敲打”的作家。
(四)
作者举例说高明的小说和出色的音乐好像也有泡温泉水的类似之处。温泉里的热水和自家浴缸里的热水,即使用温度计量出温度相同,但进去试一下,就会明白个中差别,那种感觉能真实感觉得到,但很难表达,就好像是:“会一点一点渗入心头”。
因为作者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并且世上的一些东西,也唯独时间才能证明。
作者最后提到自己就是因为想要让读者能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一星半点像温泉浴那般深刻暖意,为了这“真实感”,才不断读许多的书,听许多的音乐。
总结:
读完之后,自己也被感动其中。
主动,规律,和时间做朋友。
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是真正在做一件事该有的心态。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一定会为之作证。
凭时间赢来的,没有那么简单,不管写不写小说,做足够的功课,包括耐心读书,感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