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故事——记忆中的国营立新(金城)机械厂
童僖
在中堡镇塘土湾村的地界上有闻名全国的老三线之—的甘肃国营立新机械厂(军工代号9912),后更名为金城机械厂,属于国防工办管辖,通讯地址为永登县57号信箱。
10年生产100万枚手榴弹,同时还生产40万余枚反坦克地雷,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中堡镇塘土湾村,有一些废弃的平房和厂房,这些就是当年三线时期留下的军工厂。代号为国营第9912厂,又名国营金城机械厂,主要是一家生产手榴弹和反坦克地雷的三线兵工厂,其军品曾用于中越自卫反击战及海湾战争。
1969年春,国营立新机械厂(军工代号9912、后更名为国营金城机械厂、民爆久安公司等)在永登县中堡公社塘土湾大队开建。
在塘土湾村的“大马场沟口”建成了生活区,在名叫“金场”的地方建筑了生产区,在名叫“长沟”(沟内有我的祖父母和父母亲的坟墓)的各沟岔建起了隐蔽分散的成品、材料库房的库区。
立新厂是由“大马场沟口”的福利生活区、“金场的”生产区、“长沟”的仓库区三大部分组成。
1969年,我们塘土湾大队五队的初级学校(四年制)后院里的闲置房屋就是国营立新厂的建筑工人们的宿舍,我们塘土湾初小原本就是利用本村土地庙的房屋,另外修建了两个大教室,前排二年级(和四年级共用一个)教室的就是当时的临时职工食堂,这个教室的西墙上挖开了一个窗口,相邻的一间大房子就是厨房的操作间,工人们吃饭时就是在我们教室里的西墙窗口里打饭,在我们的课桌上吃饭的。
我当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我们有两个长条课桌,是原来土地庙里的供桌,工人师傅们喜欢坐在那两个长条的供桌上吃饭。
当时的我们,幼小好奇的看着工人师傅们手拿饭盒,吃着肉菜和白米饭,很是羡慕和向往,幻想将来也像这样的工人师傅们穿上工作服、用饭盒吃上白米饭……
每每星期天,工人婆们来到我们村子里,走家串户买鸡、买鸡蛋……
我们村子的孩子们历来都是每周都能看几场露天电影演出,我们不用去县城电影院买票看电影,到村子里的武威汽车运输三公司汽车二队、甘肃省卫生厅201研究所以及后来修建了立新机械厂后,这儿不演那里演,反正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看不掏钱的电影,而且每周能看好几场。
一九七一年,立新机械厂的大食堂盖好了,以后就在大食堂里开始演电影了,我们就再也不看露天电影了。
立新厂整个工厂占地820多亩,庞大的建筑群绵延不绝。到了我上高中的1972年,立新厂除了生产区的厂房、库房,生活区的宿舍、办公楼外,电影院、卫生所,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食堂、澡堂、市场等配套设施齐全,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我的记忆里,我最佩服敬重的人是立新厂的作家诗人乐隽(曾担任厂工会副主席),我因为喜欢写作,自然就对乐隽的诗词文章比较关注,而且在我编著的村史资料《塘土湾》一书中特别写了一篇关于乐隽的文章,题目是《塘土湾孕育的诗国赤子》全文如下:
“我爱诗,更爱生活了31年的中堡大地和中堡人民。”
“我写诗,诗情洋溢的瞬何往往有黄河文化的步履和踪透。
从(榆中)宛川河畔到(永登)庄浪河畔,我苦苦追寻着抒发大我之豪情,壮民族文化之雄风的好诗”
在中堡塘土湾村地面上的国营九九一二厂一间窄小的楼房里诗人乐隽如是说。
1971年秋,20岁的乐隽满怀诗情匆匆踏上了中堡大地,来到了位于塘土湾地面上的九九一二工厂,开始了他的工人生涯,也开始了他在诗歌天地里漫长的艰苦探索和奋力跋涉。值得庆幸的是,这年,他已从同乡作家金吉泰那里学到了不少关于诗词创作的知识。
当夜深人静之时,他苦苦思索着诗的真谛。
“诗在哪里?在劳动者心里,在故乡的锦绣山川里,在黄河流域的灿烂华章里。我的根在民间,在宛川,在中堡。丝绸之路,大西北广袤的疆域里诗的枝干,顺着这条枝干,我夜孜孜以求诗的果实。"
在乐隽眼里,塘土湾村有自然天成的魅力,同时又闪烁辐射着中国西部自身的特色与个性,在这里,风是朔风,雨亦峭厉,但纹理细密,瑰丽的石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韵味和自然美。正如乐隽的诗句:黄河实实在在地流/拒绝了一切腐蚀/在石子好好活着/如果你有一块奇石/可以认识四海五湖。
“这里六龙相会。这里地灵人杰,道德之光,映红中堡,经济发展,爱心永驻。英模群体,灿若星河。所以,我的诗情不竭,斗志倍增。中堡赋予我创作的灵感,我的笔触走向,基本上是以塘土湾
为出发点,沿着丝绸之路的轨边,从华山,马嵬坡一直向西延伸,探索的目光也是在沉寂了许久的中国西部扫描。近期,我正着手创作讴欧中堡现象的诗作”。
从1980年开始,乐隽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杂文、论文、史志、新闻等作品三百余篇(首),有些作品收入《抒情诗选》、《不落的太阳》、《光照人间》、《甘肃军事工业志》等书籍,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奖励。现为神剑文学艺术学会甘肃分会理事,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1999年10月,饱含乐隽30多年心血的诗集《黄河奇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乐隽认为,诗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悟。为诗者,首先,要震动自已才能引起读者共鸣,为诗者不能作茧自缚,不能脱离现实,要忧国忧民,抒“大我之豪情”。
诗歌,要有警句,有诗眼,在谈到“中堡现象”时,乐隽认为“中
堡现象”首先是道德之光,文明之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光,在中堡生活学习,一定要深入研究,发掘其闪光点,用诗的语言歌之颂之,为此,担任该厂工会副主席的他,多次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堡的劳动大军之中,采访、观察、分析、研究,积果创作素材:
中堡风韵,在自然流动。黄河文化,在西部生发。
乐隽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是富有而真诚的。这一切,都是塘土湾赋予的。
我们期待着乐隽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六龙聚首、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诗。
当然,在我的记忆里,立新机械厂还有武术名家尕窦子,象棋高手魏远德(管道工,人们都称魏管道,陕西人,80多岁了,至今还居住在金城厂的家属楼上),秦安籍的木匠李得仓、高巧珍夫妻(改革开放后做生意出名了)、李俊儒(仍然健在,居住在金城厂的家属楼里)、厂医院的项大夫、梁大夫,有名气的老电工孙保天,其长女孙文云(火工车间工人)、次女孙文彩,儿子孙国安是后来的厂长(1993年—1995年),组织部宋部长(是我高中同学的岳父)、建厂初期大名鼎鼎的厂长余任山,火工车间的陕西籍(咸阳市旬邑县)工人张生杰(是以后的厂长张冕林的师傅)、
礼县师范毕业的子弟学校校长李明基、高级工程师庞工等等,还有我的同班同学、曾经担任过科长的陈立功(塘土湾二队陈德虎的儿子)、服役期满后转业到其它地方就业后对调回故乡的本家叔童广福(1969年4月当兵,后从山东中建八局二公司对调到金城厂)以及童吉、鲁海林、马万生、高清国等数几位老山前线参战退伍军人和塘土湾村的工人师傅。
我们村子里的人从孩提时代就去立新厂里拾煤渣(我们当地人叫残炭,就是火炉里和锅炉房的煤灰堆里捡拾没有燃烧完的炉灰),捡废铁、破砖烂瓦、废旧电池物品用具等,大人们填厕所积肥、搞劳务维修当小工打零工等。
当然村子里大人小孩爱占便宜的习惯就多一点(说穿了顺手牵羊、小偷小摸行为多点),生产队里有长期在工厂里搞修修补补装卸车辆的后勤服务人员的副业队和负责人(副业队长)。
村子里的多余房子里经常有工人师傅的家属们借住、附近坪城公社、金嘴公社的搞副业的马车、人工接住的地方情况较多(我们家一直有工人借住、坪城搞副业的马车户借住、知识青年居住、工作组居住等都是免费借住)。
老电工孙保天,儿子们在兰州,八十五岁时死在了老房子里,死后好几天才被邻居们发现了。
我还都记得许多孩提时代看电影、拾煤渣时和工人娃们打架的事情哩,当然我也每年都去厂子的周围转一圈,而且每年清明节前给先人们上坟都是经过生产区(门卫处下车登记)前往库区的长沟祖坟给我祖父祖母和父母亲上坟烧纸祭奠活动。
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立新厂的规模以及生活水平,在当地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我们村子里的人们都很羡慕和向往,能来这个厂子工作,对于当地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立新厂里有汽车车队,从全国各地拉运回来许多新鲜蔬菜、水果及生活用品,供应职工,许多在市里买不到的东西,在立新厂的商店里都能看到,当然是一种奢望。工厂内的工人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工资福利待遇良好,生活设施齐全,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1979年,厂子更名为国营金城机械厂,1980年,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随着军品订单的减少,工厂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厂子虽然军转民,但是企业形势一直不好,直至2006年被一家生产爆炸品的企业收购。企业成了“甘肃民爆久安公司兰州分公司”,该公司现今已经搬迁到白银市,只留几个留守人员看守生产厂区。
有人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如今再次步入这片区域,当初的光辉岁月已经似流水逝过,热闹喧哗的厂区已经悄无声息了,机器轰鸣的车间也人去楼空只剩下破败不堪的厂房和锈迹斑斑的机床,干净平整的马路也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车间地上,留着当时机器的痕迹,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有资料显示,中国当年的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集中在云、贵、川(包括重庆)、陕、甘、宁、青、豫西、鄂西、湘西、粤北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小三线则是一线、二线的腹地,大三线企业为部属单位,小三线则是省属单位,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生产步兵常规武器,一般为团级单位。甘肃位于我国大西北,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外蒙古接壤,战略位置突出,因此成为三线建设时期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后最主要的建设省份。
1964年9月应西北局指示,甘肃省成立三线建设领导小组,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甘肃省的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白银至靖远宝积山的铁路沿线各地。1968年五机部、甘肃省三线建设指挥部决定建立一个手榴弹、地雷厂,经过多地选址,最终将手榴弹厂建在今永登县中堡公社(今中堡镇塘土湾村)的火石洞沟一带,取厂名国营立新机械厂,后更名为金城机械厂,军工代号9912,属国防工办管辖,通讯地址为永登县57号信箱。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随即三线建设进入到高峰期,立新机械厂也在珍宝岛反击战爆发不久后破土动工,立新机械厂占地800余亩。由于当时形势紧急,因此立新机械厂的建设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厂房、车间建设优先,最初生活区建设很简陋,第一代职工大多住在干打垒小平房中。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鼓舞下,建设者们昼夜奋战,不惧各种困难,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抢时间,用最原始的作业方式,短短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整个厂区建设,1970年开始进行试生产,1970年底样品通过相关部门检验,1971年开始批量生产。
立新机械厂的建设得到了很多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厂房建成后不久,来自淄博的国营山东机械厂(732)等单位就派出骨干技术职工来到永登进行技术指导,所有的机械设备安装工作则是甘肃省机电安装公司负责。立新机械厂的主要产品是67式木柄手榴弹,该弹采用铸铁弹体,全弹质量600g,弹径48mm,全弹长204mm,主装药为38gTNT,可产生100多个破片,有效杀伤半径7米,我国的部队、民兵曾大量装备,还作为对外军援的主要军品。
1976年国营五二九三厂并入到立新机械厂,因此从1976年开始,立新机械厂有两大产品线,一个是67式木柄手榴弹,另一个是72式铁壳反坦克地雷。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立新机械厂的生产已经相当成熟,生活区建设也在逐渐完善,最巅峰时期,该厂有1600名职工,加上家属有5000多人生活在厂区,当时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澡堂等,地方配属还设有邮局、粮店、商店等,厂区亦然是一个小型城镇。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立新机械厂更名为金城机械厂。
金城机械厂旧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金城机械厂成为订单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到中越战争前线,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80年国际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在这一年结束三线建设,三线军工单位开始进入到军转民的新阶段,金城机械厂最初保留了反坦克地雷生产线,同时引进了矿山、农业机械生产线。90年代中期开始,金城机械厂的经营每况愈下,出现严重的亏损,2006年破产,被外省一民企收购后改名叫“民爆久安甘肃公司兰州分公司”。
2022年开始,金城机械厂厂区的大部分建筑陆续被拆除,当年的印记逐渐消失,但人们不会忘记金城机械厂立下的不朽功勋,军工生产的十年间,共生产100多万枚手榴弹,同时还生产40万余枚反坦克地雷,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城机械厂旧址
早年的立新机械厂、金城机械厂,如今的甘肃久联民爆器材公司兰州分公司生产区大门(2024年3月12日摄)
国营立新(金城)机械厂历任厂长、经理
余任山1969年——1972年
王广文1978年—1982年
张冕林1982年—1988年
张富海1988年—1993年
孙国安1993年—1995年
高举风1995年—1997年
刘富宝1997年—2000年
马学义2000年—2005年
胡国政2005年—2006年
尹建东(经理)2006年—2008年
刘志勇2008年—2009年
李长发2009年—2010年
饶益群2010年—2013年
立新机械厂的故事即便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如今的我们已是花甲之年,生活富足温饱不愁,但那过去的有趣的童年故事依然是我心中永远的宝藏。 那份纯真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依然深深植根于我们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一生中宝贵的岁月记忆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