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波士顿,面对众多现场观众,贺斌演示了全套蜀锦织造工艺,表演结束后,一位老太太问他背上是不是有电脑?贺斌十分认真地回答:“蜀锦都是纯手工织造的。”
因为盛产蜀锦“锦官城”的名号成都已坐拥千年
诸葛孔明曾经说过:“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织锦,以工艺复杂和贵重难得而出名,传统蜀锦包含十大工艺,最难学、费时最长的就是织造技艺
工坊时期的蜀锦织造分工精细,老织工们大多只知其中部分工艺,也没有详细文字保存整理,传承至今,80岁以下精通全套手工蜀锦织造技艺的大师,只有贺斌一位了。
贺斌每天都会亲自织造锦缎,他通常坐在一台3米高的小花楼木织机前“投梭”,在他斜上方,织机的高处搭档坐守上万根纤线与他配合进行“挽花”的工作。
丝线细过发丝,但他与搭档早已形成默契,在一经一纬中织造出一片新天地,回头想想当年的他也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320世纪60年代,贺斌出生在四川成都,他从小在蜀锦厂里长大,织锦技艺因此耳濡目染。
贺斌的父亲从事蜀锦织造多年,作为老织工,他经常对贺斌说:“年轻人要多学一门手艺,艺多不压人。”但对于贺斌来说,选择这条路并坚持走下去,当年也不完全是自觉主动的。
1982年,蜀锦厂面向社会招工,贺斌以子弟身份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学徒,落差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当其他同事在崭新的机器前织锦,贺斌和师傅却在车间的一处角落,面对古老的花楼木质织机,学习传统蜀锦织造技艺和纹样恢复。
师傅看出贺斌的心思,让他跟着两位师傅,花了半年时间组装出一座,高5米,长6米,宽1.5米的花楼木质织机。贺斌说,那一刻,自己完全被蜀锦织造技艺征服了,他整衣、转身,恭恭敬敬向两位师傅鞠躬,从此再无旁心杂念,与蜀锦结下了30多年的深厚情缘。
每一匹蜀锦的诞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犹如一座冰山,隐藏的部分其实更为巨大。
织机的纤线有11520根,经线和纬线有9600根,每根丝线的粗细度是1毫米,工作时留给发现断线的反应时间只有1秒。
学习蜀锦几乎没有捷径,先要苦练三年基本功才能学习操作传织机织锦,若想熟练掌握织造口诀则又要学三年,一来一往便是六年,织造技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下定决心勤奋钻研后贺斌花了大量时间,希望贯通全套技艺,他向老师傅发问记录他们的经验 ,那些笔记是他复原手工织锦工艺最重要的资料。
如果没有1985年的那场交流会,贺斌或许不会这么快意识到蜀锦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蜀锦的织造是反面朝上,停机后正面图案的精美绝伦,让前来参观的外国观众非常惊讶,他们不敢相信早在2000多年,中国人就能完全依靠手工织就蜀锦上的复杂纹路。
外国友人的感慨与赞叹始终停留在贺斌的脑海中,他相信连外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织造蜀锦的手艺人就更需要做点什么了。
两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流畅地穿来穿,伴随拉花、投梭、打纬发出的“吱嘎吱嘎”声,“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蜀锦图案在贺斌的手中慢慢成形。
【第一步】工艺准备:定手型。
这是天天都需要锻炼的一个技艺,手要甩肿,甩肿以后它就慢慢消肿,主要就是形成肌肉记忆。
【第二步】工艺准备:纹样设计。
传统蜀锦纹样以小单元格连续纹样为主要特征,先复制蜀锦古代的纹样,然后在复制的纹样上加以创新
【第三步】工艺:点意匠。
设计好的单元纹样,首先要转换为像素图般的“意匠稿”,将设计图绘制在格子纸上着色,目的是把设计图翻译成生产可以用的图纸。【第四步】工艺:挑花结本。
一根花钩牵引着五颜六色的防线挑花工或挑、或提将结构、位置、色彩的所有信息挑制成花本程序形成一个个绳结,这是蜀锦行业自己的结绳记事。
20公分的纹样挑花熟练的匠人也需要60个工作日。
【第五步】工艺:过花本。如果说挑花结本是编程,那过花本就是程序装载的过程。
丝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和撞击,断裂是频发的故障,将断线一根一根重新接合极需耐心。
【第六步】工艺:挽花、投梭。挽花工居上,投梭工居下,花楼上下的配合是技艺学习最后的难关。
上花楼如猴上树,下花楼如鹰抓兔,动作要敏捷干净利落,虽然有口诀也不一定能掌握好其中要领,想要做好这步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经历长期的磨合,两人练到不需眼看,凭借操作的声音就能衔接得天衣无缝,挽花是控制图案,投梭是控制颜色。
花楼上挽花工要在正确时间和位置用正确力度,在10000多根线中拽出其中正确的部分,投梭工则需要依照既定的顺序,把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流畅地甩出来。
每织一厘米就要投梭120次-140次,即便是最熟练的织工一天织锦也超不过10厘米。6时间从来不会停下脚步,人们热衷于科技带来的大批量快感,却慢慢淡忘手工技艺才是最原始质朴的美。
从人生昭华到桑榆晚景,贺斌为蜀锦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作品或被作为国礼赠送或被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收藏,但他依旧不忘传承蜀锦织造手艺。
最近这几年,贺斌经常跟国内外的专家对接,希望借助更新的设计力量为蜀锦添加新的元素,让传统工艺展现最惊艳的效果。
走在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贺斌希望100年后所有的尝试都能变成蜀锦在这个时代特有的面貌,昔日的繁盛早已雨打风吹去,但手工技艺依然需要传承。贺斌不忘初心,坚守此道,和蜀锦这项传统工艺一起平凡而又伟大地存在着,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