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叫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研究这样的一种现象,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会导致的效用变化以及对人们决策产生的影响。
边际效用有个均衡点,当过了这个均衡点以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数量,效用的二阶导数就是负的,且绝对值越来越大。翻译成具体例子的人话就是,假设三个农民种一块地的分工是最合理的,那么三个农民就是种这块地的均衡点。在此之前,每增加一个农民,效用的增速都是加快的,但一旦数量达到4个、5个甚至100个,这块地的产出并不会因此同比增加,那么每个农民的效用就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减,这就叫边际效用递减。这个理论可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当你口渴的时候,你对第一口水和对第十口水的感觉;如当你负债累累的时候,你对第一个10万元和对第十个10万元的焦虑;如接到一份新任务的时候,领导只能依靠你和他有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备用选择时他对你的态度变化。
因此,环卫工人的收入为何如此之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能力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数供远远大于求。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想当环卫工人,就如上面例子里的备用选择。
有人会说:“难道环卫工人干的活不重要吗?如果没有环卫工人,道路就变成什么样子了?”当然重要,但是重要跟稀缺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并不是越重要就会越贵。空气重要吗?重要。贵吗?不要钱。需求有自己的平衡点,当供给越过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单位供给的价值就会不断递减。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变化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如果你起早贪黑挑大粪,但并没有人有需求,那么你就做了无用功,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为零。就算市场上确实有这个需求,但由于你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太强,市场供给远超需求,这也意味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那么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也依然会很低。
I便签:
社会中我们知道多劳多得,但是这个多劳指的的什么?只是劳动的数量?劳动的强度?还是单纯的劳动时间的叠加?也许在一个水平的小范围内,数量的叠加,时间的叠加,强度的叠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它创造的价值更大,但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范畴内,它的价值体现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想要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内卷为劳动时间的叠加,劳动强度的叠加或者劳动数量的叠加,而且是应该考虑一下,把自己的劳动通过别的当时,提高一个层次,提高一个级别,改变一个方向,以过得更多,更高的劳动价值。
A1便签:
回忆我这几年的工作,其实就是典型的无价值的劳动叠加,其实相当于在以前的劳动价值内打圈。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都是机械性的重复,甚至有些精神上的懒散,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理论。虽然还是不停的加班,但是始终是在自己能力的舒适圈内。在单位,其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能力亮点,没有劳动的不可替代性。上司应该也觉得我像一块鸡肋。
A2便签:
我现在在我的工作中就是陷入一种做无用努力的迷茫中。常常觉得自己加班了,就是有进步了,就是努力了。花了很多的时间做重复性却没办法进步的事情。我觉得我需要突破自己,在我现在的基础上,找到突破口。第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交付出去,让年轻人多些练习机会,第二在明年,找出自己需要拓展和进步的一个方向,寻找一个自己能力的亮点,不断加强这个能力,并申请外出学习,提升自己这个亮点。第三,在后年,拓展自己一个新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不止一项专业技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