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助人为乐被视为一种美德,它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够驱散人心中的阴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温情。
最近,看了《圆桌派》的一期节目,说起感恩的话题,一个学者说,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会感恩,他们不恩将仇报就算是一种很好的行为。
当时,我就在想,也有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更有想法,更有创造力,没有那么听话,不会把父母和长辈的话奉为圣旨,他们拥有质疑精神与思辨能力。
生物学家尹烨说,所谓的发明创造,就是下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如果完全相信已有的学说,就失去了发现更多不同,看见更大世界的可能性。
既然不那么相信,也就没有那么感恩。年轻人好像不懂得感恩,但对于他们的创新与发展型思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交付的结果,就是一种更好的感恩方式。
今天,看了心理学专家陈海贤的短视频,关于助人为乐,也可能是一种优越感。让我想到了感恩的话题,引起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陈海贤老师说,有时候,助人为乐会带来一种优越感。当你想要帮助别人时,首先要考虑对方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如果不需要,就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助人者,并觉得对方不懂人情世故,辜负了你的好意。
别人有权利拒绝你的好意,其实就是拒绝这种权利。不请自来的帮助者,有时候,有的人,或许并不是真的想帮你,而是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权利。
因此,迷恋这种权力,或许是对别人的一种否定与伤害。该如何做呢?我们可以从父母、孩子以及与他人,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讨论如何避免在帮助别人时,产生不必要的优越感。
1.爱,以尊重为前提。
在家庭中,父母总是会无私地想要成为孩子的守护者。然而,过度的关爱与帮助,有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父母应当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方式。在提供帮助时,应首先询问孩子的意愿与需求,而非单方面决定什么对孩子最好。
比如,在学业上,与其直接给出答案,不如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生活上,鼓励孩子勇于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有不足 与失误,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样的帮助,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也避免了父母因过度干预,而产生一种“我比你好”的优越感,以及“我为你好,你必须接受”的压抑感。
2.学会感恩,勇于拒绝。
作为孩子,面对父母的关爱与帮助,学会感恩是基本的礼貌与修养。但同时,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当父母的帮助影响到了自己独立性与自主性,超出了自己的接受范围,成为自己的压力之源,引起了自己的逆反心理,就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礼貌地表示拒绝。
这既是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孩子应当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轨迹,包括接受或拒绝他人的帮助。通过这样的交流,家庭中的关系将更加平等和谐,避免因误解而产生隔阂。
3.平等相待,界限清晰。
与同事和朋友相处中,助人与被助是常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平等与尊重至关重要。
首先,助人者应避免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认为提供帮助就意味着高人一等。真正的帮助是出于真诚与善意,而非为了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其次,乐于助人,但不要盲目自我牺牲。如果你为了满足他人,一再放弃自己的利益,很容易被喜欢道德绑架的人利用。
最后,被助者也要明确表达感激之情,并在能力范围内回馈帮助,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同时,双方都应明确界限,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与选择。有时候,适当的拒绝也是维护个人边界、促进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清晰的沟通,我们可以确保每一次的帮助都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
总之,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但如何在助人的同时避免优越感,则是一门艺术。无论是作为父母、孩子,还是其他关系,我们都应当时刻保持谦逊与尊重,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让每一次的帮助都成为增进彼此理解与情谊的桥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助人的乐趣,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