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于以采蘋(pín)?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xíng)潦(lǎo)。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于以湘之?维锜(qí)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谁其尸之?有齐(zhāi)季女。
注释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后面有图哦!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
錡:三足锅。釜:无足锅。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牖: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有:语首助词,无义。
齐:美好而恭敬的样子。
季:少、小。
筱青解经:
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
一位美丽的少女,也许就是桃之夭夭里面的小蘋哦!(甄嬛传里面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啊!我是不看宫斗剧的,因此对此不甚了了。)
她在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
首先是挎着小筐子摘蘋藻,到家以后烹煮供奉在祠堂宗庙。于平平静静中浮漫着一个待嫁少女的快乐和憧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恐怕就是她在心里偷偷的想法吧!如果没有见过那少年,肯定在心里祈求少年俊美多才,如果已经两厢情悦,那恐怕心儿早飞过去了呢!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
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
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关于季女所为何人,史上也有三种说法,姑且列出来吧!
1.、贵族之女。
根据《礼记·昏义》“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
《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
2 周武王妃邑姜
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
3 女奴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
筱青观点:
反正就是待出嫁的美丽纯良的少女啦,还管她是贵族还是百姓呢!我倒是觉得不一定非得是贵族哦!
透过千年的历史迷雾,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正笑盈盈地挎着小篮子向我们走来。她不辞辛苦地采摘蘋藻,回到家里,先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把盛蘋藻的锅子擦洗干净,便早早安息了。
第二天清早,少女认真沐浴更衣,穿一身干净的素衣,飘飘洒洒,拜见父母长辈,然后一家人一起来到宗庙。
少女恭恭敬敬地将蘋藻供奉在窗前的供桌上,双手合十,祈求祖先保佑将来的婚姻幸福美满!家人喜乐康健!
附录:蘋
百度百科:
蘋(Marsile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
我很喜欢这个蘋字,因为宋词里面蘋字出现的概率极高哦!最有名的就是晏几道的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