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及注释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藻: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行潦(lǎo):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
錡(qí):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yǒ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齐,敬。季,少也。”
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āi):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
季:少、小。
直译
去哪里采蘋?到那南山涧水之滨。去哪里采藻?到那积水浅沼之间。
用什么盛蘋和藻?有方筐和圆筥。用什么烹煮食物?有三足錡和无足釜。
祭品放置在哪里?宗庙的窗前。谁来做主祭?那个虔诚待嫁的女子。
解读
《毛传》云:“《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供祭祀矣。”认为这首诗是赞扬大夫之妻,在婚后能够按照婚前所学习的祭祀规矩,执行祭祀之礼。又称:“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朱熹认为:“南国被文王之化,大夫之妻能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本诗所涉事情为祭祀,较少争议。唯从事此事之人,毛序、朱传都认为事关大夫之妻,方玉润则不以为然。他批评道,毛序往往解说《周南》牵强文王后妃,解说《召南》则强牵之大夫妻。此篇有“季女”一词,说的明明就是一个少女,与大夫无关。《诗经原始》云:“此诗非咏祀事”,而是“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就是女子出嫁之前,家里人先教她祭祀的事情,同时向祖先报告将嫁之事。
赏析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赋也。设问并自答:将于何处采集蘋与藻?此章谈祭品。)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赋也。设问将用何物盛放采集来的蘋、藻等物?又用什么煮熟之?此章言祭器。)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赋也。设问祭奠之物放在哪里?谁来主持祭祀之事?言祭处和主祭之人。三章,按照事情顺序,逐层交代清楚祭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