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我在北京石景山区某小学(这是一个条件较好的学校.是原来的“重点“小学,向1-6年级家长共779人做了问答调查。其中1-4年级班级多,5-6年级各一个班。
1.您对孩子成功的理解是:[请在后面括号中画√,只能选1项]
[1]上大学( )
[2]实现某种职业理想,如当工程师,医生( )
[3]出名( )
[4]当官( )
[5]挣大钱( )
[6]如果以上提法与您的想法有出入,请把您的想法另写出来:
统计结果(用百分数表示)见表1
我们看到,“上大学”是家长的首选目标。孩子刚进校门,就有近一半(45.6%)的家长确定了此项目标,而到了六年级,更是高达63.2%,可谓持续升温。而对实现某种职业理想的目标,却呈下降趋势,一年级43.8%,到六年级降为28.5%。至于“出名”、“当大宫”、“挣大钱”,却很少有家长认可。我想这并不等于家长不希望孩子出名、升官、发财,而是因为家长知道,要“抓主要矛盾”。上了大学,什么都好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乌纱帽”。
应该说,广大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没有什么不对,也是好现象,人的学历提高了,他的素质一般也会随之提高,他的生活质量也会有保障。而且,在竞争的社会里,每一位家长都有权让孩子参与公平竞争。许你的孩子上大学,为什么不许我的孩子也试一试?这是无可非议的。再说,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又提高了,大家都供得起大学生,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希望孩子上大学和把上大学定为“成功”的标准是两回事。(这是1998年的数据,现在上大学已经普及了,更多的人希望的是孩子上重点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但僧多粥少、资源短缺,人心不足的现实,决定了只有很少数的孩子能够上名牌大学,无论你怎样竞争,结果都是如此。如果上(名牌)大学才算成功,那么大部分孩子就注定了要失败,大部分家长注定了要失落。所以把上大学确定为成功的标准,就绝大部分家长来说,你是在努力培养一个失败者。(未能进入名牌大学的绝对多数)孩子将怀着失败者的心态走上社会,这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不等于孩子自己愿意上,上不上大学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家长的奋斗目标,孩子为完成别人的目标而努力,他就不可能真正自觉。一旦不顺利,家长会把气都出在孩子身上,上行下效,孩子就会把气都出在家长的身上,亲子关系必然紧张。现在有大批的家长埋怨孩子学习不自强,痛恨孩子逆反心理太强。其实,当他们确定成功目标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这些问题的种子。
可见,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是可以的,希望孩子长大了从事某种职业也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以此为“成功”的标准。你可以希望,可以帮助,但是不可以强制。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一部分家长头脑清醒,对问卷中提出的“上大学”、“实现某种职业理想”、“出名”、“当官”、“挣大钱”一律不认同,而拿出了自己的看法。请看:
一年级:
1.自食其力,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4人)
2.在孩子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实现他的理想人生价值。
3.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4.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5.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自立。
二年级:
1.能自食其力,掌握某种技能。(2人)
2.经过努力,得到成果,就算成功。
3.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人)
4.活得明白。
三年级:
1.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8人)
2.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2人)
3.获得社会的尊敬和承认。
4.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5.自强自立、自食其力,快乐幸福地过一生。
6.成为一个健康、正派、有所作为的人。
7.成为一个诚实、自信、善良、热情、独立的人。
8.生理、心理都健康。
9.经过努力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四年级:
1.无论做什么工作,应该事业有成。(3人)
2.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能自立,能生存。(2人)
3.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有利于社会,品德高尚即可。
4.从事与自己爱好相符合的职业,并能有所成就。
5.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6.事业有成,品行良好。
7.自食其力,能适应社会,有独立性,能学有所用。
五年级:
能在任何环境中立足。
六年级:
1.学有所成,干一番事业,不虚此生。
2.算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愿望。
3.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这些家长都说得非常好。概括起来,他们的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克服了家长自我中心,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希望孩子自我实现,希望孩子幸福,而不是把孩子看成是实现家长望子成龙战略部署的工具,(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焦虑的缓解者,不把孩子当成自己未达成的愿望的补偿者。)
第二,他们都强调孩子的品德、人格,而不单纯从能力和成就角度考虑问题。确实,如果一个人人格有缺陷,品德有问题,那么不管他有多大的成绩,实际上他并没有取得成功。有些家长还注意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既有权又有钱,却活得很累,很不开心,这祥的人也不能说是成功者。
第三,这些家长很注意孩子的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结合。他们既不是空想家、幻想家,也不是随波逐流的跟着环境跑,而是在看清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让孩子尽可能地实现自我,这是很正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家长的素质较高,可惜目前占的比例还不大,相信经过宣传和教育,广大家长会越来越明白。从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小学1—3年级家长,“明白人”还比较多(7.9%,18.6%,11.9%),到了4—6年级,反而逐年降低(5.7%,4.2%,4%)。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离升学近,满脑子都是上中学的事情,顾不得想许多呢,还是这个年龄段家长素质稍低呢?搞不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
选自《家长的位置:王晓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