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抑郁症,焦虑症是如何产生的?
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为意识所察觉的过程,主要涉及负责情绪和直觉的右半脑的某些部分。右半脑有选择性的识别系统和感官知觉能力,它在不断地收集有关个体环境的数据。这些感觉会触发情绪,结合各种生活经历,让右半脑明白情绪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感知到的情绪是愉快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会希望复制它,并建立行为或心理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相反,如果这种感觉会造成不愉快的紧张感,那么我们将设法摆脱引发这种情绪的情境,或是设法自我防御。
因此,经年累月,通过创建各种神经元的连接,连接感觉、情绪、思想和行为,人的大脑开始发展感知、感觉、想象、思考和行为的方式,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会变成人的自动机制。
最初,人的大脑开发这些行为方式是为了适应那时的情境。而在成为反射之后,即使眼下的环境不再相同,它们也会被自动触发,但可能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其中包括行为模式与思考和感受的模式。这些自动机制因不适应当下的情境就会对人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产生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情绪。
举例来说,马克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平时很忙碌,很少会和他一起看电视或者玩,从小就教育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马克发现自己每次在考试或者比赛里获得名次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父母也会陪他玩一会。然而随着马克变得越来越优秀,要得到父母的夸奖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他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有时马克会怀疑,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让父母真的满意。
长大之后马克顺利成为一家公司的业务骨干,业绩常年在团队中维持前列,收入较高,结婚后很快买房买车,据他所说,周围的人都挺羡慕他。然而马克却感觉不到快乐,他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连周末也不肯休息。然而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自己的工作,而是一旦他停下来,就会感到内心非常恐慌,虽然理性上马克知道没有什么危险,然而他的脑子就是会不断冒出“我停下,别人都在往前”“我要被淘汰了”“我是个烂人”等等念头。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马克的身体和心理都不堪其重,现在他面临严重的失眠和情绪问题,甚至都不能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马克从小形成的自动机制是”只有我比别人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在他长大的过程中,其实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首先是身份角色的变化,现在的他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通过超长时间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其实在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家庭的陪伴。
然后是周围环境的变化,小学的时候马克只需要跟同社区的孩子竞争,中学的时候则需要跟同市区的同学竞争,上大学和毕业之后可能需要跟全国范围内的人竞争。如果马克仍然沿用自动机制——“只有我比别人优秀,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这样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他想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然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另外每个人的智商,体力,成长环境,教育资源都是不一样的,人跟人之间天然是存在差距的,即使你已经努力到了极限还是有不如别人的可能,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怀疑自己等负面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会令人感到不适,于是人们会倾向于抑制、忽略这些情绪。被忽略的情绪或思想成了缺失的一环,会干扰某一根轴上的神经整合。在这种没有整合的状态下,人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努力可能会引发消极的改变,反而让他们更加无法适应。
对于马克来说,他可能会加强自己的负性信念“我要被淘汰了”,于是不得不继续压榨自己,努力追赶他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将导致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人们感到内心不适,甚至会产生永久性的易怒、无法控制的焦虑和弥散性的抑郁感,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些心理障碍。
02 为什么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我们不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僵化状态,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保留了可塑性,为神经重组提供了可能,从而能对这些自动机制进行修改。因此,即使这些自动机制因不适应当下的情境而对人产生不利影响,之后还有对其进行矫正的希望和可能。
为了走出这种困境,重新找回灵活的改变能力,人们必须重新学习如何聆听自体情绪传递的信息。专注于自身的变化,意味着要长时间地进行思考,以便使脑海中出现的一切都能展现出来,即使是我们试图回避的部分,也都能呈现出全部的面貌。对于没有这种习惯的人来说,这么做可能会引发恐惧。最开始,他可能会顿感大脑一片空白,面前似乎是一张巨大的白纸,他没有任由自己跟着感觉走的既往经验,也不认为从这片空白中会出现什么好东西。在他与这片空白僵持不下时,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感会让他很快动摇,迫使他重新占据主动,并轻易地退回到寻求解决方案的老路中,而这一切都将徒劳无功。
这一过程唤醒了长期被回避的痛苦情绪,与自我的相遇会让我们遭受更大的痛苦,更甚于我们努力摆脱的痛苦。这就需要无坚不摧的勇气和强大的毅力,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天赋。这时候,来自外部的援助,如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帮助,以陪伴、支持和规范这种自我驯化的旅程,也许十分必要。
03 心理咨询中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改变的传递
当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互动,就来访者痛苦的原因进行交流时,一些东西从一个人的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一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一种建立互相尊重的、尊重自己和对方边界的关系的方法。这个过程将引导来访者从对心理治疗师的模仿(有一位来访者曾对我说“我像您那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没有生气,而是让他向我解释是什么促使他做出那样的行为”),发展到对心理治疗师的情感和关系能力逐步内化。这样,来访者在经历这段关系时,同时会习得一种新的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印刻”的过程,心理治疗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认同模型而存在。通俗点来说也就是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来访者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情感和认知的整合
心理治疗中的所有疗法都以某种方式促进了情感和认知的整合,这意味着新的神经回路得以建立。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后,负责加工情绪以及控制被情绪强度所驱动的行动和行为的情绪半脑,即右脑的神经连接发生了重组。
此外,心理咨询师会适时地为来访者进行解释,旨在让来访者对自己无意识的经验赋予意义,提高他对自己的认识。心理咨询师如果能在恰当的时刻给予解释,即解释中提到的既往经验与来访者当下的情绪状态相一致,且相比其童年时期获得的回应,心理咨询师给予了更加与他的情绪状态相调谐的回应,这种解释就会带来显性知识的改变,这就是情感和认知整合的结果。
以马克的例子来说,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长大后还在不断困扰着他,并且好像陷入一种无法逃脱的循环里面。当马克遇到生活中的挫败,表现的不如别人的时候,咨询师如果能够提供一种包容的态度,不以名次去评判马克的价值,还能够从坚韧,合作,公正,善良等其他方面去认可他。在这个过程中马克会逐渐认知到之前思维的僵化,慢慢的接纳自己,实现一个良性的转变。
身份认同上的改变
婴儿或儿童时期,人们有一些需求没有被父母正确的解读,并且父母还有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或者意识投射到他们的身上。结果,孩子学会了按照别人的定义来定义自己,但这种定义与他的“真实自我”相悖。因此,当孩子成年后,虽然会感受到冲动和欲望,却无法识别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否属于他自己。
比如说现在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很大程度是父母希望孩子学什么,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学什么。从小到大,孩子一直被灌输的观念是考上重点小学,考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按照家长、社会的要求一路成长。如果一直按照外部的要求进行生活,长期忽视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久而久之他们就分不清这件事是我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说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而去做的。
他无法确定自己的品位和兴趣,他不断地怀疑自己的内心,很容易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定义自己,即使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是虚假的。当面临一些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将来做什么工作,在哪个城市定居,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希望过怎样的生活,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感受与思维之间的鸿沟,让他陷入迷惘,感到不真实。
心理咨询师一旦意识到了这个缺陷,就必须帮助他识别什么是他自发的情绪、品位和兴趣,一旦在访谈中得到表现,就要予以指出,来访者就能学会进行识别。这样,来访者就会逐渐确立“真实自我”,培养自信,巩固身份认同。他会感到更真实、更踏实,从而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莫妮卡·布里永《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