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传统社交以标签化为基础,但是人群四散,实际只是生活和工作圈子
社交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标签化的聚合,以标签来定义和划分圈子。标签基本是按照传统社交的血缘、地缘、学习和工作交往范围来定义。我慢半拍,直到2015年才开始被邀进微信群,年底迎来一波群浪潮,目前在10多个群里,有活动的3-4个,活跃的1-2个。
童安格在歌里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交通便利和社会分工让我们活动半径大大延长,标签化的我们在物理上都四散而去各奔东西。
时空隔断,交往受限
记得读书的时候还有书信,早一点有电报,后来是长途电话。因为便利性,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多样性被大大限制,时效性也差。后来有了移动电话,现在基本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的天下。
群体性基于人对安全和交流的需求,家庭是满足群体性的最重要基本单元,所以过去有父母在,不远游一说。移动互联网之前的社交对物理距离的依赖度非常高,家书抵万金,万金岂能送给很多人,时间、费用、精力都是问题,所以读书时候的书信交往仅仅限于家人、特别好的同学朋友或者老师,更大范围的交流几乎没有可能,而书信之外的电报和长途电话的便利性很差,万不得已不会被选择。大家的社交只能在周围的圈子展开,层面受限、人群单一、辐射很小,几乎没有拓展性,所以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较小。
移动互联网社交,各奔西东也能跨越时空重新聚合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出现,拓展了交往空间,延伸了交往距离,信息的第一波爆炸来袭。于是有了最多通过6个人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理论。接着移动互联网社交,把交往的便利性和成本大大降低,定位技术、视频技术的优化跨越时空(空间很容易理解,时间主要是全球范围的时差、影像的还原等)。
时间和空间已经不是社交的障碍,而是促进,因为生活圈子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社交的全部需求、电子商务就把购物延伸到了商场和超市以外,跨境电商更是把需求渗透到全球。声音和影像比握手更具有实感,聚合大量的信息和人群,一部手机搞定社交。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为分工,我们各奔东西,因为移动社交,又能重新聚合。交往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标签化的本质,尽管陌生社交在网络中发酵和扩散,但其最终的走向依然是标签后的交往。我们要做的是:
1、在重新聚合中,学会对信息裂变的快速整合吸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在大量人群中,学会快速标签化,归类管理,杂而不乱;
3、在时空交错中,更加重视基于血缘、家庭、地缘等的核心圈子的社交需求的满足,所有的社交都是从基础开始的延伸和辐射,而不是无中生有;
4、社交和信息裂变无限,但要牢牢抓住自己生活的主线, 不迷失、不忙乱,前进中吸收、拓展中应用、社交中学习、总结中提升。
还有一个大势,合久必分,聚合也会走向分散,这种分散是在移动社交基础上的二次标签化,新路上的老办法。人以群分,我们依然要各奔西东,聚合或者分离,一切都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