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继续记。吴正宪和强震球两位老师的课和讲座。一直仰慕着吴老师,今天能近距离地现场感受,期待。
五
14:00-14:50
《比的认识》(六年级)
吴正宪
拾珠
1.交流有示范,有交流
怎么过来?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明确:这就是交流。
建议:谁说话,我们看着谁。
2.学情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老师重复学生的表达)
在哪见过比?
3.板书太喜欢了。配蜂蜜水,比各部的名称、关系,明确了。有触角的图。一添一删间明确比。学生及时填上他们认为的关键词。边讲边增、删。感受丰富、深刻了,概念明确了。
4.关键词:配。挑学生喜欢的蜜蜂水开配。
5.生生互动棒极了。
拿着话筒找同学交流,师有意淡出,适时指导对话。(也有关注其它同学的状态。发现两位同学没倾听状态时,走到他们身边提醒看着说话的同学。)
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
没变,变淡。一同学有点混,好多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上前帮忙。该生是知道了,但回答不明确。(放一放也是一技巧)
同桌互相交流,举例说配什么,怎么配?
6.故意出错,学生没反对时,师没说出,而是带着学生再说一遍。直到学生发现了。
蜂蜜与水的比1:2,水与峰蜜的比也是1:2
身高比155㎝,1m。写成比155:1,该生在其他同学的提示下自我纠正。
比是很讲究的。
7.重点内容,多形式重复出现、强调。
8.引导学生读懂信息。
9.眼中有学生。
课堂就该是学生的,吴老师的心里装着数学,眼里全是学生呀。善于等待,适时帮助。
10.与生活密切联系。
还想说
1.概念教学,为何没明确比的定义?平时我们明确后还会让学生多读几遍的。
2.板书中的分数、比号等贴的,用直接写,是否更清晰?效果是否更好?(吴老师书写很棒)
六
15:00-16:00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数学概念
吴正宪
老师问题: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为什么没明确?你怎么不讲不同类量的比呢?
吴正宪老师答:
1.专家说这样不行。而应明确:倍数关系和度量
用收入举例。恩格尔系数。胖瘦。比的主要功能是度量。
2.吴老师自己的认识
两个量的比,两个数的比,哪个容易?量,故事入手。
注意整体把握教材,有增有减。
互动
足球比赛的比也是一种比,但不太符合常理。所以足球比赛的比就是一种记分方式而己。
比,直观、简洁。
(我的特别感受:1.课和讲座听下来,对教学中数学表象与数学本质有了更深的感知。2.吴老师的交流技巧。教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吴老师的交流对象感很强,讲理都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听着不累,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