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尝试随堂记。今天上午上课和讲座的两位老师(刘松、蔡宏圣)
一
8:30 - 9:20
《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
刘 松
拾珠
1.互动好棒
亲切又能引导孩子思考。
老师是谁?“导演”“大主角”“配角”(学生是主角)
2.等待、推动
3.随意的活动却引人深思
比高矮。又说他高又说他矮,同不同的人比较,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4.学生好有成就感
5.肯定孩子时引导养成好习惯(如看书)
6.引导语言精确,又尊重答不完整的学生
(当学生没说平均分时)
7.老师的动作由学生来完成,老师的语言让学生来说。
当学生说出时,ppT展示由该生来点。
“我画的对吗”
8.标准不同的二分之一
9.反例强化“平均分”。
10.带着问题动手操作
11.两张卡片,发散思维。老师表示方式多样,有引导发散、巩固概念、强化的作用。
12.渗透把多个物体看成单位“1”
13.新知识放到知识框架中。
14.以生为本,以生为主,学生有信心,会学习。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内容,没难度,跟被激起的自信及习得的方法是分不开的。
15.板书精简
(标准、平均分、分数)
还想说
1.分数线(读音?),学生读错了,“分”是一声。
2.不同四分之一,老师的方法很多、很全。我在想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示能否多些?学生在做的过程,老师边巡视边找出有代表性的折法。
3.是否有必要超纲?(巧克力虽分块,但是一整体。糖果已明显超纲,要到五年级才教,时间久远,有必要伏笔吗?表示四分之一时出现了八分之二,这已是五年级的化简雏形了。)
4.感觉结束时的互动有点浪费时间
二
9:30 -10:10
《找准核心素养落地的着力点》
刘 松
1.核心素养
21世纪的4c: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思:协作以后要特别关注。这个确实重要)
2.六大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3.关键点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习真正发生!
还给学生学习权?
充分地相信学生!
(特别认同刘松老师这句:“我宁可让他磕磕巴巴”
很多时候,学生的粗糙比老师的精致有价值。)
4.孩子真的很厉害,老师要弱势。
5.今天这节课感觉特满意的
四分之一的表示有创造性。
6.关注儿童视角
(我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刘老师的课,孩子特别阳光的原因吧。)
三
10:20-11:10
《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
蔡宏圣
拾珠
1.有特色
把数学史放入课堂。有自己的特色。
2.全课程?
课始,感觉像语文课。原来数学也能这么接地气。是否可以做成全课程?
3.数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规则的建立有据可依。水到渠成的感觉。
(1)以前的数不够用。
(2)不满意、不公平——要“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3)是平均分,但分成5份。份数不一样。——强调份数
(4)读数:二分之一(两份中的一份)
4.分类展示
文字、画图、数字表示。
5.倾听习惯的培养
6.动手操作,标准不一,丰富感知
7.正反例呈现,把几个重点突出强化,学生印象深刻。
8.有关注数域的扩展。
还想说
1.“责任不在我,在你们。”——听着不舒服,不喜欢这个表达。虽然有强化作用,但归因到人,责怪味重。能否换种表达?
2.平均分线段时,直接点,说老师看得很仔细,好像不严谨,呵呵。
3.用纸表示二分之一前,说下表示方法是否更好(如用斜线或阴影表示等)?
4.展台的底色(可用有颜色的垫板)和纸的颜色设计成有反差的。展示效果更好。
四
11:20-11:50
数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蔡宏圣
1.背景:数学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根本任务。
数学是个鬼?
什么样子?少了过程
2.知识产生的过程
除法竖式为例,用发展史畅述为什么要这么写?
数学经典经共读时,青云老师提过数学史的重要,当时没那么迫切的期待。今天听蔡老师的课和讲座后,数学史的魅力四射啊。回去后马上找数学史来读,呵呵。
互动,回答老师们的问题:
1.玩足它。(要抓住它的根)准、确定。(蔡宏圣)
1.找面积的四分之一,为何出现八分之二?
出示欣赏蔡老师的“胚胎理论”,创新(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