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孩子来说,磨蹭是个伪概念,磨蹭是大人给孩子贴的标签。
孩子,尤其是小小孩,他们没有时间概念,他们不懂“快”与“慢”,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手脑协调能力不强,生活经验少,不懂优化做事的先后顺序,他们做事情就是要比成年人慢,他们天然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
可是我们接受不了,我们要赶时间,于是我们催促孩子,当我们命令孩子做A的时候,同时也给孩子注入了一个-A的动力,而孩子更易去做-A。
为什么?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自己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
可是我们接受不了孩子不听话,于是催得更紧,甚至发脾气威胁,孩子弱小,不能反抗,于是服从。服从的孩子变得被动,你不叫他做什么,他就不知道要做什么,而且他还做得慢,因为他还是想做自己的主人,他用“慢”表达他的反抗,宣告他是自己的主人。于是磨蹭就形成了。
这种状况,父母无奈,孩子痛苦。
怎么办呢?从磨蹭的形成原理出发,自然是还给孩子自主权。
1 给孩子自主权
提供有限选择
比如孩子不愿刷牙,给孩子准备两支牙刷,两支牙膏,到刷牙时间就问“你今天想用绿色牙刷还是红色牙刷?”
想让孩子做作业,就问“你想先吃饭再做作业,还是先做作业再吃饭?”
孩子贪玩不愿回家,就问“你想再玩5分钟回家,还是10分钟?”
给孩子选择,孩子就不会觉得是在被强迫,而是我还是有自由的,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
秘密口令
这个方法是我女儿发明的,模仿的是绘本《杜噜嘟嘟》中变魔术的游戏。我催她做事情的时候,她会反过来要求我说一个秘密口令,只有说出了这个口令她才会去做,于是跟我约好一个秘密口令,每次我叫她做某件事情时就先说这个秘密口令,避免一再催促。
这个方法让她觉得不是我在要求她做事情,而是她的秘密口令让她在做,同时也让做事情变得像游戏,她更乐于去做。
2 让事情可视化
女儿三岁多上幼儿园,早上赶时间,刷牙洗脸梳头发琐事很多,我一会要她做这个,一会要她做那个,她总是很懵(同时也很讨厌),不明白怎么一会要这样一会要那样。
于是我特意抽出一个晚上跟她商量这个事情,我们先一起讨论早上起床后都要做些什么,然后一起商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一起制作了一张流程图(我画图,她涂色):
有了这张流程图后,她就对要做的事情有了很具体的认识了,虽然对时间没概念,但是对要做的事情不再抽象,而是很形象。
每天早上起床后她就会去墙上看要做些什么,然后按顺序一件一件的去做,我只需要适当提醒,适当帮帮忙就可以了,很省心。
3 让事情变得愉快
当我们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试着先改变他的情绪。
孩子赖床也是让妈妈很头疼的事,为此我也对女儿发过脾气。但事后想想,发怒虽然能很快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如果把这件事变得糟糕,不愉快的经历会让孩子在一想起这件事情时就产生厌烦情绪,就更不愿意做这件事了。
所以我想尽办法叫她起床,比如亲醒她,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妈妈的亲吻;比如读绘本,她要听喜欢的故事,自然就起来了;比如变魔术,把床单盖在她身上,然后掀开床单把她变出来,让起床这件事变得好玩,玩着游戏就起床了。
让事情变得愉快,不光是孩子,相信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这件事的。
4 跟孩子并肩作战
有时候孩子就是不肯做一件事,怎么商量也不管用。比如有时我女儿觉得洗澡不再好玩,不愿洗,最后我只好蹲下来郑重其事的表态:“我知道你不喜欢洗澡了,天天都洗不好玩了,洗澡本来是你的事,应该由你自己做,但是你还小,不能自己洗,需要我帮忙,所以让我来帮你,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事完成,好不好?”
我要向她表达的是,不是我要求你做这件事,而是帮助你做,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完成这件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之后再一起商量怎样才接受洗澡,也许是再玩一会,也许是换一个沐浴露,也许是这次不洗头发…总之,可以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然后一起合作把事情完成。
要求孩子合作不是要求孩子听话,因为合作能力不是做牛做马的能力。孩子长大后,工作中和团队伙伴一起合作,也是要通过一起讨论、商量、妥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以上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主动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也许一时不能达到“快”的效果,但是现在的“慢”是将来的“快”。就眼前和将来,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做一定的取舍。
有两点提醒一下:
1.不要利用物质奖励要孩子去做事情。物质奖励是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没有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不做了。更糟的是,这种方法会助长外在动机,今天奖励一盒饼干就可以,明天恐怕要一辆跑车才行。
2.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正在专心的玩,最好不要打断他,破坏他的专注力。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某个空档跟孩子提要求。
最后介绍一本绘本《别说你快点快点》,虽然是绘本,但我认为这是一本父母更需要读的书。不废话,上几张图:
愿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倾听孩子,懂孩子,做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