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同学刚入学时,学习节奏跟不上,上了一个月的10以内的计算后,其他的同学已经能很快速地口算各题了,而他依然只能靠慢慢掰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才能得出一题的答案来。
在拼音的学习上,他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脑袋就像个筛子,过一会儿就全忘光,一点儿也不剩。很多时候,教得我们老师都怀疑人生。
他自己也很苦恼,很多时候也急得在那掉眼泪。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他的眼神从刚入学时充满求知欲,到现在变得暗淡无光甚至带着几分绝望。家长也曾暗自努力在家给他复习功课,但所有的耐心都被磨光了,最后直言放弃了。
都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每个个性不同的学生,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我也开始陷入沉思,他属于什么“材”呢?我可以做些什么?
在数学上,计算能力是一项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知识具有高度的可压缩性,学会一个知识,等于学会成千上万个知识,如学会了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可以编无数道题出来。同样的,忘记一个知识,也就意味着未来会在成千上万道题中会因为这遗忘的知识而卡壳。所以,我决定慢下来从1+1开始,一题一题地训练他,帮他打好基础提升计算能力,重建自信。
任何的能力形成,都要经过四个步骤,首先是要有好的感觉,接着才愿意去不断尝试,然后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最后随着积累的经验足够多后,由量变到质变,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为了减轻小沈的书写负担,同时也增强趣味性,而且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所以我让他用扑克牌练口算,以便于他觉得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形象的点数来辅助计算。先在旁边固定一张数字牌,如2,然后再随机翻一张扑克牌出来,两者相加后直接报得数。
在他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把他叫到我面前来检测计算速度。结果,他还是不会算,第一次算3+几的题型时,他整个人呆在那,甚至连手指头也不知道怎么掰了,最后完全是靠数扑克牌上的点数报完了答案。我帮他计了下时,发现用了近8分钟时间,而班级里快的学生只需要27秒就能算完整副扑克牌了。
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但我为了让他能愿意继续去尝试,我要给他好感觉,要给他一个正向的反馈。我对他说:“嗯,不错,比之前有进步了,有好几次,你已经记住了相同的扑克牌的计算方法了,看来你还是挺用心的,你在不断开动你的脑筋呢。继续加油,老师相信你下次会更好。”基于他的接受能力情况,我拿出了其中两三张牌给他举了例子,教了他一点方法,再给他反复的训练。他每报出一次答案,不管是记住的,还是算出来的,还是数出来的,我就肯定他,肯定他记忆力增强了,肯定他计算速度快了。
在他连续算对同样的几道题后,他带着一份小小的成就感回到了座位上。后来,我看到下课时间时,别的小朋友都在玩耍,而他就坐在座位上拿着扑克牌练习口算。虽然他学习力弱了点,但他的这股认真劲还是感动到了我。我在课堂上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的钻研精神,肯定他的这份积极进取,还举了很多那些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很刻苦的伟人的故事,他练习的劲头更足了。
也不知道他练了多少遍扑克牌后,某一天在检测8+几的计算时,发现他竟然只用了3分多一点就算完了一轮。这个时候,我明显看到了洋溢在他脸上的自信,他笑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当我向全班同学宣布他的进步时,同学们竟然自发地用幼儿园里的那种表扬方式,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嘴里喊着“棒棒棒,你真棒!”他坐在座位上,竟然羞涩地低下了头,但嘴角的那抹笑一直不断地荡漾开来。
随后,我让他总结经验,算得快的题目是用了什么方法,试着再应用到其他的题目上。
我接纳他的节奏,允许他不断地用老办法,给他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去琢磨去突破。又过了半个月后,再检测他9+几的题目计算时,发现他可以在1分钟以内计算完毕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不是那个要急哭的孩子了,而是一个自信的孩子,眼睛里又有了光的感觉。
从一开始考试不及格到后来期末考试中取得95分的好成绩,这一路都是靠着能力形成四步法在不断给他提升自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