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有很多差异,例如:身高上的差异、样貌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思维上的差异,还有今天的主题资本量级上的差异。
每个人都期待通往财富自由,这就需要你利用已有的收入再投资获取更大的收益,那么首先你要是一个投资者,其次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把资金乱投,投什么亏什么大概是没什么人会愿意的把。
那么什么才算合格的投资者?不仅中国,每个国家都有“合格投资者”的定义。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这里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单个项目投资能力不低于100万元”这个条件的意思是说,合格的投资者基本上应该有能力投资若干个100万元的项目……100万元,听起来不多,因为在中国很多家庭买房,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元(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家庭是贷款几百万元才能买房)。
假如,甲有100万人民币的闲钱,乙有10万人民币的闲钱,这中间的差异是90万人民币,9倍……已经是很大的差异了。
可实际上呢?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高端人群的收入可能过万甚至更高,而三四线城市的收入只有5000左右,甚至更低。假定每个月能存下5000元,一年也才总计六万,简单算一下,也就是说,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弥补那“90万的差距”——这还是在下面的两个前提下:
1、假定没有任何意外发生(15年没有意外发生其实很不可能);
2、假定那差异15年后不会变大……
这里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你能活几个15年?
看到这里是不是会很奔溃……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护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奔溃”。
然后就会有很多类似的话语:“有钱了不起啊”、“读书好了不起啊”、“会说话、会办事了不起啊”……
当我们缺少什么的时候,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跳出来,尝试着给我们找出另外一个能让我们心安,不至于使我们奔溃的解释,一个角度不行,就换个角度,不行就再换个角度,直到找到为止。
比如“有钱了不起啊”,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可以让自己“足够心安”的解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钱买来的”也是这种——事实上,确实有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所以,有钱没钱都买不到,于是,“有钱”不是优势,“没钱”也不是优势,最终的结果是,“没钱”依然是劣势,因为没钱的话,“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买不到,还是很悲惨的。
这种行为的,平日里我们将之称呼为“找借口”。就是为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千方百计地去找一个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找借口”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不再“心安理得”的过程,是一个认真“面对现实”的过程。
差异很大,差异很了不起——是否尊重这个差异,就是我们大脑重塑的动力。尊重这个差异,就等于已经接受现实。认真面对现实的人,即便是“难受”,也是“正确的难受”,因为这个“难受”会促使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此同时,大脑不断被塑造成一个更适合寻找机会、积累财富的机器。
开始深刻地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开始认真投资自己(其实主要是时间和注意力);
开始真正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成长,因为不成长,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满意的现状;
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
开始了解思考质量的价值,于是不断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磨练自己的思考模式。
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积蓄,不只盯着那数字,要学会用比例思考,学会关注差异。
接受现实很痛苦,但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则连起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