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要有一种思想坚守,一种文化担当。
背景:
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能够编辑出版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各类图书的新型编辑人才。(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知识经济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的书本知识或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显知识和潜知识,而是转变为居于第一位的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所包含的高科技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是一种价值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人们把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直接投入生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和集约的配置,做到优化利用,开发出巨大的价值,创造新的社会财富。(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国际间信息网络的逐步形成,全球性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因而必须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动力。(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在这样的形势与趋向面前,对出版编辑工作必须突破固有的认识。其突破点是:图书的编辑出版,重点要着眼于传播最新的知识与信息,着眼于传播那些通过运动可以转化为强大生产力的知识与信息。鉴于图书与报刊在传播的时空方面各具优势,图书的编辑出版更要体现新知识和广泛信息的集纳化、系统性和可持续运用的特点,使图书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能最为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知识经济的新形势,自然而然地把图书编辑工作着推到一种必须具有特殊才能的特殊岗位上。从图书出版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高度,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稿定稿到印制成书和发行,图书编辑人员都要现实他们站在时代风云前列的高度敏感,显示他们丰富广博的知识素养,显示他们集纳、运用信息的高才智,显示他们突出不凡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当然也会显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精细、准确的文字功力。(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这个整个图书编辑队伍的建设,每一个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绝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更不是一种前提性、一次培训就了事的过程,而是一个与出版事业同步发展的面向未来、永无止境的长过程。对个人来说,则是必须保持奋发进取,从成长、成书走向更加成熟的持续过程。(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进入专业出版社,我们保留自己专业学科学习成果的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深入钻研的时间,学业停滞,思想模式单一,会被专业所局限。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迅猛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这个新的产业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出版集团均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提供商,该斌了遗忘单纯利用纸质媒介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简单复制的业务模式。可以说,出版业已经成为“内容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陈昕,现代出版业的趋势与创新,中国图书商报,2005-09-13(02))
按照新形势的要求,编辑人才的成长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以刻苦自学为主,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吸收新知识,集纳新信息,扩大与增厚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新型编辑人才。以创新精神勇往直前,革故鼎新,高质量地做好编辑工作,不断开拓出版编辑事业的新境界、新格局。(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5)
就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而言,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职责早就不是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稿,而是要从全社会知识、信息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素质大大提高的全局出发,做出计划,明确重点,编辑出版足以发硬时代面貌和全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饱含新知识、新信息的图书。为此,编辑人员必须是一个政治理论素养和知识素养都很高的内行里手,他的丰富的知识素养,当然主要地来自长期的刻苦自学。(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6)
对一个编辑工作着,与其强调专业为主,兼及其他,倒不如强调在通才的基础上,寻求精通专业的路子。(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7)
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有扎实厚重的知识基础,尤其是善于吸收、积累当代新的知识,熟悉面前各方面的有关信息。有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的涵养,才能从量变到质变,衍生出创新的思考,打开思路,敏感到热点问题,甚至察觉尚在萌芽状态的新苗头,形成创新的简介和策划。(高斯,思源,《新型编辑人才的成长之路》,出版科学,1998(04):17)
在传统出版企业向以文化创新为宗旨的内容提供商转化的过程中,传统加工文稿的编辑角色也势必要发生转变,在现代出版企业中,文化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编辑队伍理所当然地成为为企业文化创新输血的主动脉。编辑要从书稿的内容加工者变成某种意义上的产品经理,在产品策划、产品形象设计、产品推广等环节体现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个人风格。(闵艳云,从“加工”到“创造”:现代出版业编辑的角色转换,科技与出版,2017(06))
编辑,被人称为为别人做嫁衣裳的职位,淡化了专业的用途,往往在编辑身上得不到深化,而易于成为泛泛了解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丢了专业。
做书要面对的是尚未成形的专业图书的书稿,要踏踏实实坐下来,切切实实改出来,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情。
一个字一个字扣出来的好书,代表了编辑的心血付出,但效益并不会和辛苦成正比,面对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编辑选择离开。
这么多问题可能发生在一个专业出版社编辑的身上:为什么坚持这份工作?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怎样把工作做精彩?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也开展了相应行动,获得了一定的进阶秘方,今日示君,以期更多编辑一起来思考如何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如何提升我们的编辑技能,如何改变我们夕阳产业的工作性质。
一、学习
多读书可以拓宽思维提高做书品质,搞创新形成爆品。
季羡林先生不止一次说过:“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人。”即便我们不能说自己实在创造文化,但我们可定可以传播文化,因此而成为社会上最需要的人,这是我们的幸运。(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006)
所谓专业角度的意见,一方面是从学科专业的要求出发,指出书稿在内容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从编辑出版专业的要求出发,告诉作者怎样才能把一本书稿做成一本符合读者期待的书(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011)
多读书,跨界读书,以期创新。经济类、营销类、跨专业类,实现产品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工作方式转变,工作环境优化。
编辑要“五书俱全”,买书、读书、编书、写书、卖书。(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104)
第一,创新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第二,创新要改造或者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创新的结果应当对社会有益。(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224)
二、跳出来才能深进去
跳出行业固有模式才能将夕阳产业年轻化,才能提高效率,升维思考创造不同性质的文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新型对传统的补贴。
科技联手。服务升级。我们看见的不是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而是更有效率的数字服务,取代了原先的纸市场。必须成为拥有技术能力,让内容可以变身为数字服务的新型态内容公司。(陈颖青,《老猫学出版》,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4)
只要读者可以用搜寻引擎找到解答的市场,纸张书的魅力都会消失。问题是,我们是纸书业者,还是内容业者,或者是一个供应资讯、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者。(陈颖青,《老猫学出版》,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12)
你必须准确定义出版业,找到真正的读者需求,客服科技的鸿沟,推出真正有效率地内容服务。我们要问的是,读者为什么需要这个内容,最有效率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形式是什么?(陈颖青,《老猫学出版》,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21)
纸张不是你喜欢书的充分条件,内容才是。我们喜欢书不是因为书是纸张做的,而是因为书里有某些独特内容,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陈颖青,《老猫学出版》,2017,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28)
编辑的竞争既是团队性竞争又是个人化竞争,而且个人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单位内,还同时表现为社会化的竞争,这就是编辑工作竞争的严酷性所在。(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033)
将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去打造,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能整天俯首做文案编辑,初级生产者思维不会很好支撑生活,无力开展创新、拓展事业。要学会合作,找外援。
三、会生活才会爱工作
我们的工作时间占据了多数清醒的时间,工作中也要生活,用经营生活的方式经营事业,转变周边的环境,带动周边的奋斗氛围,形成一个好的团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实现共同富裕。
高处着眼分析形势,深入实际培养全新技能,不断思考总结提升。以学习为前提,以实践作基础,以创新求发展。
四、做一个高效的全面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编辑要用营销思维去策划,全面统筹产品是否足够解决痛点,能否很好地接近用户,怎样让用户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