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
客体关系理论,指的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这三句话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
与客体相对应的词语是主体或自体。“自体”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主要的组织,从超级纵向整合的角度讲,它囊括了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构成。自体 Self ,自我 Ego,“自体”即“我”,而“自我”即“意识层面的自我”。
2-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主体就是自己。客体多是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也可以是物),也就是你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对婴儿而言,第一个存在的客体是妈妈的乳房,然后是妈妈,最后是使婴儿满足的其他人或事情。
一个人的重要客体很多,但正常养育下,父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所以内在关系模式可以视为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三岁前。而完整的考量,是可以放到6岁前。所以可以说,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3-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意思是,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这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不过,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同样如此,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4-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如果一位精神分析师,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动力特别清楚,并且也通过长期的被分析,而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他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走向疗愈。所以,第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表达: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你内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比如在吃这件事上,就会变成:你当下和食物建立的关系模式,重复着你童年时和原初食物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怎么吃饭,反映着你曾经怎么吃奶。
再比如,现在和女人打交道的方式,源自于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人打交道;现在怎么和男人打交道,也常源自于小时候怎么和男性家人打交道。
5-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