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知流传了多久的名言警句延续至今,根深蒂固。
什么是“人上人”?不懂,虚幻且飘渺。我不禁疑问:如果人人都成为了人上人,那谁做人中人?人下人?既然是人上人,那就是定义少部分人;只因他少,他才能称之为上。
由此看来,人上人他终究只是个理想,而理想是超出现实的;理想是刻意化的现实,现实是普遍化的需求。那么现实是什么呢?我想,“吃得苦中苦,不为人下人”,这才是现实。
“敢为人先”毕竟是少数,“不为人后”才是人之常情。
02
小时候的我们应该都经历过父母对于双百的承诺,各种奖励,各种利诱。通常结果大抵是不尽人意的。不置可否,有达到的,但很少。
除此之外呢,父母也有说过考试不及格的后果,各样威胁,各样悲催。除极个别少数之外,我想,在小学,应该鲜少有不及格的。
比起争先,人们更加恐后。
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的是为什么日本的游泳运动会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案例的真伪暂且不论,值得深思的是这个案例背后的内涵。
案例说日本之所以会处于领先,是由于他们神奇的训练方法:在日本的游泳训练馆里,养着很多的鳄鱼。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当队员准备就绪,教练就会把几只鳄鱼放进泳池里。鳄鱼几天没有吃东西,见到活生生的人,就会兽性大发,拼命追赶运动员。尽管运动员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缠住,但鳄鱼凶恶的长相和气势,还是迫使他们本能的,条件反射般的拼命游动。
03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绝地而后存”
苦难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苦难严重到足以威胁生命的时候,你一刻不努力向前,生命就会有危险。
苦难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它兴许会在你前进的道路上的某个路口拦住你的去路。没有人会喜欢苦难,但不得不面对它。既然是苦难,就有可能使你坠入深渊。所以,你才需要拼命的克服它,摆脱它。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拦路虎的坦途会令人丧失斗志。依靠苦难,克服苦难,你就会看清前进的方向。
04
父亲是我目前来说比较敬佩的人,敬佩他绝不是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更多的在于他对我的影响。父亲经历的事很多,这里要说的是他考研的事。
父亲考研已是34岁的大龄,那时我已8岁,正是读书的年纪。当时父亲在中学教书,母亲则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全家住在镇上。为了一心一意的备战考研,父亲辞去了中学的工作,一人回到了农村老家,爷爷奶奶平时农事也忙,他就搬到了山谷一个破烂的茅草屋里;那个地方我后来去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无人烟,很是偏僻。相对于物质条件的艰苦来说,更难的是对于孤独的忍受,而父亲在那呆了整整一年。后来回忆的时候,他跟我说,在那么一个环境里,你除了读书,没有什么事做。而不读书,你就会怕;周围一个能讲话的人都没有,晚上的山谷吹着风,风声在山谷回响;比起孤独,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恐慌。
敬佩父亲的坚韧,但更敬佩他在工作10年之后,英语基础几乎为0的条件下,还做出辞职考研的决定。他跟我说,如果不考研,一辈子就在这么个小镇上,甚至连县城都进不了;考研是为了让自己跳出去,到城市里去。归根结底,就是不甘心。
05
不甘心,不甘心拿着固定不变的工资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不甘心,不甘心将就了生活委屈了自己;不甘心,不甘心放弃了诗和远方而屈服于生活的苟且。
因为怕,所以不得不坚强,不得不成长。
比起争先,人们更加恐后。比起自己想成为的人,更加不想成为自己厌恶的人;比起自己憧憬的生活,更加不想自己厌倦的生活;比起自己美好的事物,更加不想自己厌烦的事物。
正因为对黑暗的抗拒,才使我们向往光明。
恐后不是说畏惧后,真正的恐后是不甘心后,不屈从后;明白自己不想走的路,明确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并为之奋斗,为之拼搏。
真正的恐后,是内心的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