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经常写日记,大概用过至少十个笔记本,但是一直没整理,有些是发牢骚,有些太假大空,或者是表达一些琐碎的事情,还有一些无助、无能的呓语。
现在,我每天继续写作,只是说把这些日记融合在正式的文章里。我揉合了别人的建议,发明一种写作方法。流程是这样的:第一点,早上读一段经典文字,读完之后默想,或者是理解,然后用口语表达出来。
第二点,我再把自己的理解,借助语音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我有想法的时候,先录音,录音之后,再把它转换为文字。这能克服说假大空的话和套话,一个人安静时说出来的话,骗不了人的,至少会比较真实。
第三点,等录出来后,我会整理文字并再加工一遍,经过一番表达和修饰、润色,既可以训练文字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我的表达训练三部曲,算是我个人的写作心得,也是我在日记写作上的一种提升。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体的东西,让生命得到激发和改变。
昨天读《论语》,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孜孜不倦,敏而好学,不断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他每到一个地方,坚持"每事问",希望探索和了解各种事情,他很有好奇心,即使在老年的时候,他也想有更多的学习,比如他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没有好学和探求精神,他是很难教育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依然纪念他,认定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老师。台湾的教师节也设定在他的生日九月二十八那一天,为的是纪念他对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毫无疑义,他是我们学习的表率。王蒙的《精进:极简论语》的书名是恰当,且准确的。
孔子也是比较中正平和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观点,都是互相支撑的,不会太偏激,不会像孟子那样激越。但,他又很欣赏狂者的行为,和对有道者的追慕。
他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要奉行中庸之道,但,他的心胸是敞开的,渴望探求新奇的事物,特别是超越的天道。
孔子还是一位仁者,这从他认可颜渊可以看出,孔子觉得他是最好学的。颜渊是一个安静的人,学到了东西之后就会去反思,然后又有新的发明和所得,这是他最欣赏的弟子。
孔子很会享受生活,他拥有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心态。先引用一段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跟他的志向有关,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学者,也不单是一个智者。他是一个生活家,一个活在世界之中,要享受生活,享受友谊,享受美德的智者和仁者。
最后用王蒙在《精进:极简论语》的话做总结。
学习体现人格
好学、善学、清晰、明达,一以知十,其实不仅是一个智力问题,更是品质——人格问题。
好学,起码说明一个人虚怀若谷、努力上进、倾心仁德大道,而绝非斤斤于蝇头小利。
善学,起码说明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不执拗较劲、不故步自封,肯于延伸与调整知识、动脑用功、做有心人,注意汲取营养,懂得与时俱进。
清晰,是由于拎得清轻重缓急,不被低俗的功利得失计较所左右,遇事抱理性态度,不陷入个人情绪化的好恶。
明达,更是心胸阔大、目光长远、不抱成见、不纠缠于一己的表现。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颜回是得知了一,就明白了十倍的道理与学问,我呢,得知了一,能明白两倍的道理和学识就不错了。”
《公冶长篇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