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晚
虽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读书多了,真的就写得深刻吗?
未必。真理虽真,但不一定适用所有。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觉得我读的书不算少,虽然远不如三毛中学时代就读完了所有的能买到的名作。但是,从一个普通的爱书者来看,还是比较多的(也许是我知晓的读书人太少)。只是,从结果来说,我看过的书印象不太深刻。
从开始践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慢慢发现了我读书的病菌,有三个:
一 是读书太杂。我以前一直秉承着“开卷有益”的古训,所以我读书没有明显的方向,总是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名著,名人传记,鸡汤文等等占满了我的业余时间,表面上看来我读的书不少了,可是我开始自问,这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读过的东西像蜻蜓点水一般,毫无回味无穷的神秘。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了,读书其实如同吃饭,有大餐,快餐,甚至还有垃圾食品。那经历了时间长河冲蚀的百年名著,就是我们文化餐桌上的满汉全席啊!
吃饭尚且知道,好好吃饭才能身体健康,读书亦有同工之妙,专一读优秀文章,更能促进自己成长。
二 是喜欢泛读,不喜欢精读。说来惭愧,一直懂得“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是除了读散文,其他任何文章,在我这里就成了“汉堡包”,一口下肚后,留下的只有一个胃的饱,至于什么滋味,什么颜色,只有天知道了。换句话说,读过的小说,我只能记得整本书里的大概故事。其他的情景交融,人物内心的活动,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这些我通通的一扫而过。
也许是发现了慢读,深思的乐趣吧。最近真的发现,边读边思,是极享受的,也是我开始对读过的东西有更深的印象,更深刻的理解的源头呢。
三 缺乏深刻的思考。以前,也许是我年少无知吧,总是在刻意的追求读书的数量,每次与同学们谈起读书之类的话题时,总是不经意间表露出来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籍,以此换来同学们羡慕的神情。
可是,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真是,傻的可爱。有句话叫做:尽读书,不如无书。我想当初我肯定没见过这句哲言,就是见过了也不会懂得。
读书读不出自己的性格,这书一定是白读了。这是我前不久悟出来的实践。从这里看,我以前读过的书,想必是像风一样吹过去了。
那也许你会问,那如何去做才能加深写文的深度呢?
唯有读名著,反复反复的读,才能深刻。从三毛的《花落知多少》里,我知道了,她读过的好书,竟有不下20遍的读过。这读书的深度,世上能有几人博?说来惭愧,无论我多么喜欢一本书,我也从来没有读过如此多遍。
熟能生巧,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是又有谁去真正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去“细嚼”长篇大论呢?因此,懂得不一定做得,做得不一定坚持做得,这样慢慢的,差距就出来了。
此后,我学会对读书,也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直到它们长成我的血和肉,那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深刻如利剑,招招致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