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员工小A在给领导做汇报工作,由于小A的表述有歧义,不禁让领导误解了小A的想法,最后造成工作的偏差,让小A陷入了被挨批的烦恼中。
还有个这样的对话,小B和室友正展开一场激烈的讨论,最后却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我怎么说你都不懂,反正你家里都是有钱人。“读完这一句话的时候,你觉得室友会怎么认为呢,这个”有钱人“的定义在这里是不是带上了感情色彩呢,还是说这里的有钱人纯属是有固定工作并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或者就是资产达到了6位数以上的人?
不管是哪一个场景,最后都会因为词语的歧义,造成双方的交谈出现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或许对于口头交谈中,这个错误相对容易避免,只要两人都能澄清下自己理解到的含义,那么这个交谈还是能进行下去的。
但是对于写作,出现歧义的问题就不太容易控制了。正如《学会提问》这本书第五章提到,”在写作的孤独中,我们会误以为有些词的含义众所周知,可事实上因为不同文化,不同经历和不同思想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会给一些词语添加一层层的含义。”
那怎样的词语是有歧义的呢?比如说模棱两可的,即在不同的情境中,它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就如上个场景中提到的“有钱人”。它覆盖的含义可以是多样的。
既然现在已经知道歧义的定义,那么要如何去检查所表述的内容有没有歧义呢?这里作者阐述了一个最佳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后,是否会对论证中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会有影响的话,说明这一处就存在重要的歧义。
因此,在写作中,为了摆脱这个因歧义带来的困境,作者提出了2点建议。
1、要时刻警惕歧义。比如效率高的作者总是力求将文章表述清楚。他们会反复回想自己要说的话,找出任何一个可能会模棱两可的陈述。这时候可以利用反串的方法,即以读者的立场来从中发现问题。或者是找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或持不同政见的人,来探究你的论证。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出现歧义的语句。
2、如果你发现有歧义的词语,就需要对它进一步解释。当然在解释之前,还需要考虑一下你的读者和听众是属于哪一类,是面向普通的读者,还是专业人士。
毕竟两者的区别,直接决定了你改用何种语言去表述你的论点。比如说,你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如果你全篇都使用很多专用术语,这往往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很大的困扰,以至于不能吸引到读者。相反,如果是专业人士的话,那结果肯定又不一样了。
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都需要确保自己想要表述的结论和理由,是否跟听众或读者理解的一样。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那就需要根据你的听众或读者仔细界定你的术语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自己在写作或表达的时候也容易犯这个错误呢?如果有的话,我建议你要好好地看完这一章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