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夏天,当我如往常放学后回到家里时,奶奶跟我说,你爷爷为了你买了空调回来了!快去看看!我急不可待地丢开书包,刺溜一下到卧室,看到挂在墙壁上一个长方形的机器,这就是空调,格力的。拿着遥控器看了看,英文单词?power?怎么都不是中文按钮?小心翼翼的放下遥控器,我央求爷爷道,爷爷,今天晚上就试试空调吧!爷爷笑着答应了。
我以为我终于过上了夏天凉爽的日子,然而太天真!凉爽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爷爷就跟我说,这空调太耗电了!就昨天开了一晚上,电费估计都用了好几十,这么一个月下来,电费估计要一百多,以后还是要少开的好。
为了能让爷爷能准确地知道使用的电费金额,我跟爷爷商量,开一个小时,看看电表走了多少?然后定了闹钟,等到闹钟一响,马上就把空调关掉。爷爷再去看电表走了多少度。我记得那时候爷爷看完后,说空调好是好,就是耗电!一听到这话,我只好改变策略,去仔细研究说明书,发现空调可以定时,不用一开就开一整晚。又跟爷爷商量,定时4个小时,空调可以自己关机,不需要人夜里起来专门关空调。于是晚上10点睡觉,定时4个小时,有时候太热了,到早上4点钟我就会被热醒,然后再打开电风扇。就这样,这个空调,一年也就暑假用三个月,一天最多开4个小时。
因为要搬家,爷爷看到广告上的一晚一度电的广告,就想把这个老空调给卖掉,结果问了收空调的,也就出500元而已。爷爷不高兴地嘟囔着,当时买的时候花了将近一万呢,而且也没用多少次,看着都很新,才收这么一点钱。
现在回想起这个"巨资"买回来使用次数有限的空调,不仅仅是我家的生活用品,还体现了我家的思维方式。因为需要,所以花了"巨资"购买,但是买了后,却因为次要条件——电费而减少使用频率。这么多年使用空调而花费的电费,应该是远远小于空调的购买价格的。但是我家的夏天依旧热的让大家都睡不好,根本没有享受到空调所带来的快乐。忽略了空调的购买价格,而一再的盯着使用空调所需要花费的生活成本。现在想来,有点本末倒置。
按理说,已经买的起空调了,难道还会用不起电费吗?为什么我家只关注使用空调过程中的电费呢?空调购买时属于一次性消费,花费完了就没有后续的费用了。但是电费,每个月都需要支付。当一个月猛增加的电费金额出现时,往往会跟之前没有使用过空调的电费金额做比较,一旦做了比较,便会有"原来开空调电费会贵这么多"的想法。所以,一次性消费因为后续没有费用,不会产生比较。而电费月月有,很容易产生比较心理,从而,减少使用空调次数的想法会更直接明了。
也因为固有的思维方式,我家的空调,只会在夏天工作,明明有制热的功能,却无法施展。我跟爷爷说,冬天太冷了可以开空调,它是可以制热的。爷爷会告诉我,冬天怕冷就多穿衣服,哪里会需要开空调!
我们的需求,会体现在我们所购买的物品上。但是通过这些物品,我在我家看到了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固有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受到质疑和挑战,而在工作、生活中,我也需要多问问自己,是不是藏在哪里的这个"空调"限制了我的思维。这个高价空调,确实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