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乐曲中,思念某个人;在赋闲独处时,思考人生,内心不自觉地树起越来越厚的藩篱,自律成为封闭自己的最佳理由。
有人说人绝大部分闲暇安静的时光都在想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想正因为有了这个藩篱,关系的主动疏离时常令人难以抗拒地、深刻地感受着一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对什么都厌倦、对什么都不期待、什么都不足以引起自己的欲望,包括最基本的食物之需。彼时最常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不免越发感觉空乏无味,也许很多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被封闭在自己垒起的铁塔里,偶尔向自认为可以交流的人发起看似不经意的问候,想牵起更深层次的交流,而这些语言却很难在彼此间投射出共同的价值,当然隐晦和不确定是要因,为此大多情况下只能孤独前行。
无意间翻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感觉有些观点很感同身受。我想只有经历了,才会在看到一本书或听到一句话、甚至某人讲出的一个词中对照凝练出自身的经验或教训,在以前看来百无聊奈的心灵鸡汤,当下却如对症良药。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具有主题鲜明的意义,年少时对理想的追求、对命运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意义;青春年华时爱上一个人,思念与相处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意义;为人之母伴子女成长是最重要的意义;而立之后,追求事业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意义;不惑之年,陪伴父母,醉心于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意义。原本对此深谙不已,但遇到挫折、感到存在之虚无时常会想着放弃对意义的追求,从内心上质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事实上这仅仅是追求意义的小小挫折而已。
细想起来,人生的意义无疑是各种责任作为基本承载,如果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终将会堕落为放任。如此想来不免释然,对应作者所述的几种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无非追求事业的成功、爱上某个人、积极面对挫折。于我最主要的方法莫过于去爱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些人。
用下面这段话时刻提醒自己: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回忆人生,我拥有的不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面对挫折。
我们都有能力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为动力。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