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是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童心,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当不好教师。
很多人告诫教师,应当心中始终装着儿童——是儿童让你真正发现了儿童,是儿童让你拥有了儿童视角。那么父母呢?合格的父母更应该有儿童视角。
周五的时候匆匆考了一张综合卷,因为没有时间讲评,因而试卷没有下发,只是短信通知了考试的情况。而后,我就接到了好几个家长的询问:“老师,我们只有98,那两分错在哪里?”“老师,我想知道100分的学生有几个?”“老师啊,这次我们**只有98啊,不好啊。”
“98”与“100”,对于家长而言究竟是什么在区别?综合练习本就有难度了,而且,一年级的孩子都处于学习适应阶段,漏听,漏做都是正常的情况。再说,一年级的孩子大多不懂得检查为何物,只知道喊“老师,我好了!”估计这句话在幼儿园里喊的最多。作为家长,如此关注“100”是不是合适呢?
对于学龄孩子,学习习惯养成远远大于那个“100”。好的习惯是孩子受益终生的法宝。对于起步阶段的一年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不是远重于那个沉默的分数。
儿童视角,更多的是需要去理解,去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