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中遇到了许多事情,譬如不契合的价值观,小小的冲突,不同的方法。有的是激烈的撞击,有的是小小的裂隙,没有一样是让人感觉到舒适的,哭泣着无法解决,然而令我感到安心的是总有那些拥有强大思想的人从旁指引我,让我从思绪乱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我一直没觉得自己是个倔强的人,诚然最近的是让我不得不承认我骨子里非常的倔强,总是不认同和我价值观相悖的。来偃师的快一年里,从毫无工作压力的监察室到社保办、征管科,一路看回来吃了不少亏,坚持了不少信念,经过指点后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令我成长不少。
也许前面这一段废话让人觉得这些和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经历,我才明白了以前在知乎上看到过关于读书的意义的一个答案:让你觉得你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曾有人和你有过共鸣,茫茫时间的大河中你不是孤独的奋战着。原话也是记不大清了,但是看完后就觉得嗯很有道理,直到今日才明白原来这是人生在经历后才有的顿悟啊。
之所以有我之前和领导的冲突以及自己内心的矛盾,去责怪体制责怪社会还是因为自己的阅历太少又不肯读圣贤书,最近静下心来看了《读书明理为君子》和《知行合一》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千百年前的曾国藩和王阳明给了答案。明白了一团和气,明白了致良知再回想当时自己所作出的决定不免懊悔,可是也庆幸是有了这些经历后才去读书,方知书中真谛和作者的用心良苦啊。若是不遇到这些挫折而先明理,未必有现如今之共鸣啊,这些思想之所以成书大概是前人总想让自己后辈少走弯路吧,至于效果那么见仁见智。
关于读书,圣贤皆不以其带来的附加利益为目的,从前只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呢?读书带给我们的既成利益很缓慢,曾国藩就认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为了“致良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不知道最开始为什么读书,读着读着发现书里竟然有着解决我困扰已久问题的良方,到后来,每日喝药之时必读,看到入神处竟忘了这药的苦,所以才有了题目读书方不觉药味苦的感慨啊。
无论为何而读书,重要的是跟从自己的内心,有人为知识有人为利益有人为打发时间有人为解决问题…无论你是哪一种,当自己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从书里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那这书变没有白读。
困扰时读书、开心时读书、伤心时读书、喜不自胜时读书、垂头丧气时读书。正如我一个同事所说:当你追求着高尚的目标时,其他的一切都会伴随着而来。
最后:关于最近看的王阳明的书还是有几点个人看法的,高中历史学他时大概就知道了王阳明的心学—“存天理,灭人欲”,已经不记得历史老师是如何讲的,从那时起私心里觉得这不是个什么好学说,满满的弥漫着封建糟粕,压制人的天性。直到今日甚感羞愧,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识的知,天理也并非封建礼教,数百年前的王先生可是更要比我们懂得自己的内心啊,彼此放纵自己的欲望滋生蔓延,不如追寻心安更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