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点
在我们今天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用着我们的父母老一辈用在我们身上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今天的孩子已经不适用了,书中举例提出一些错误的育儿观点,告诫家长不要再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那样只会是的启发。
1.过度关注:
妈妈在家办公,孩子总会不由自主的凑过来,让你跟他一起玩儿,妈妈对孩子说,过一会儿,等妈妈忙完的。没过两分钟,孩子又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现在可以了吗?”“再等一下”
没一会儿又过来,寻求帮助,让妈妈帮她拿东西,就这样,孩子乐比不疲的过来找妈妈,妈妈一边疲于应对孩子,一边忙于工作,直到忙完才开始和自己的孩子玩儿起来。
这个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他在寻求自己妈妈的关注,让妈妈时刻注意到他,陪她玩,这就是过度关注,过度关注的原因还是想要获得归属感。
受到这个错误目标的指引,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受到关注,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会照着这个目标,搞出各种受到关注的技巧和方式,找到让别人为自己忙活的方式。
对于家中的”小霸王”,就是我们对孩子过度关注的结果,什么都以孩子为导向,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当一切来的都太容易的时候,孩子们会马上想要下一个礼物,你要不停的为孩子买礼物,孩子还是会不满足,甚至变本加厉,更不会学会珍惜?
这样真的好吗?
分清过度关注与适度关注,秘诀在于掌握全局,就事论事,不以自我为中心。
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不是真的需要协助,那你的行为就是过度关注。
跟孩子斗嘴的那一刻,家长就已经输了-避免权力之争
“小明,你赶紧把电视给我关了,不关,明天你就别看了”
“马上”
好几个马上过去了,小明还是没有关电视,父子俩依旧在斗嘴,最终以爸爸怒气冲冲的关掉电视,嘴里还训斥着小明结束。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早都已经过了看电视的时间,可孩子就是不肯睡去,当妈妈第一次同意了孩子晚睡的请求后,孩子就会无休止的拖延下去,孩子不断挑战家长底线,家长也在通过言语挽回自己的权威,两人陷入权利之争,不断的要显示出自己才是最后说话算话的那个。
妈妈被孩子弄得心烦气躁,最后不得不使用家长的权威,给孩子来那么一下,才能结束这场战争。
当家长跟孩子斗嘴的那一刻,家长就已经输了。
为什么?
你真的觉得在你每次对孩子疾言厉色后,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
我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像《小欢喜》里方一凡的母亲那般,不停的念自己的孩子,可我没看见一个给孩子念明白的。这一招已经不适用今天的孩子了。
两人斗嘴,如果是大人之间,就要争个高低出来,大人跟孩子之间的斗嘴,吵急了,目标跟大人之间一样,就是要分出胜负。
权力之争发展下去,大人与孩子都会容易陷入其中,一有问题就吵,早就忘了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一定是强势的父母一方获胜。
孩子表面看起来的屈服,只会让孩子在未来与家长的权力之争中掌握更多玩弄权力的技巧,继续跟家长斗下去,家长也会在其中,发现自己与孩子的争执越来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不像之前跟孩子吵完一次,孩子能听话的时间长一些了。
我亲戚家带着他们的6岁的孙子孩子来我家做客,不知我家亲戚也就是孩子的奶奶跟他孙子说了什么,两人突然就在我家客厅争执起来,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家亲戚声音更大,我们都想劝,也不知怎么劝,后来奶奶去打孩子,孩子竟然还手,直到看到奶奶比自己更凶狠起来,孩子这才停止还手。只是孩子那个眼睛瞪的啊,心里好像在说:“我就是打不过,才不在动手的”。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挑战家长权威时,如果家长当时能控制住怒气,不那么要面子,非要扳回一局的话,这就是给自己、给孩子一个很大的转变机会。
教育孩子就是要孩子知道这件事是他自己不对,要改正目前自己这样的行为,而不是因为这件错事本身去训斥他,这样只能让孩子更排斥自己,更排斥父母。
家长要明白自己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孩子屈服,也不是要改变孩子做什么,而是让他从心里意识到这件事错了。
当权力之争爆发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对自己说,我不能强迫孩子,不能控制他们,要通过赢得孩子的心,让他心甘情愿的合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已经“漏洞百出”的孩子,面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有如此大的改变,也要适应一段时间。
看起来比吼两句花费的时间要长的多,对于孩子来说受益可能是终生。
2.奖励与惩罚的误解
没有哪种惩罚能到永久的服从。
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处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你没意识到吧?
小萌是个6岁的孩子, 遇到好看的东西就让妈妈给他买,有一次小萌看到奥特曼卡片让妈妈买,妈妈给买了,陆陆续续小萌让妈妈又买了好多这种卡片,有一天,小萌看到卡片还要买,妈妈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坚持说不买,把小萌报回家,小萌回到家,又扔东西,又摔玩具的,一直持续到晚上,爸爸打了小萌屁股,可小萌还是没有放弃,依旧再用哭闹对抗妈妈不给买卡片,无论怎么说,怎么打,都无济于事。
看到没?
惩罚只能助长孩子更强烈的反抗与挑战。
惩罚或者说权威的口吻“你给我挺好,否则你就….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取代。
孩子在家的地位不再低于我们,要平等对待他们,只是他们缺乏经验,需要家有效的引导。
这就好像上级对待下属,要有技巧,有方法,让下属心悦诚服为自己做事,而不是逼迫他们做事。
对孩子的奖励,奖到无可再奖,你要怎么办?
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把两个女儿留在停车场的车子里。这样做既购物时不受到干扰。妈妈刚打开车门要下车,两个孩子就大哭起来,妈妈说,你们乖乖呆在这儿,回来我给你们买玩具”。
三岁的女儿问“什么玩具”
“不知道,反正我回来会给你们买玩具”
这是书中提到的案例,是不是特熟悉,当你因为各种原因外出时,孩子不让走,你会顺走说出跟上面一样的话呢?
每次出门都给孩子带玩具,或者再因为其他事情给予孩子各种物质奖励,当有一天,孩子根本不稀罕你的奖励,或者奖到没有什么可以奖励的时候,那时候要怎么办呢?
当孩子发现“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时候,孩子们会拒绝合作,那时家长会面临比现在更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滚雪球,问题最初看起来不明白,等到雪球越滚越大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这是问题,再去纠正的时候,已经很难了、
孩子们天生都有好行为的愿望,孩子们希望通过贡献与合作获得归属感。
我的孩子刚15个月,我每天都给孩子讲一本画书,里面有几页讲的是妈妈下班回到家,宝宝给妈妈拿拖鞋,给妈妈喝水,给妈妈捶捶背,不知这个绘本这讲了几遍,有一天当我再给孩子讲的时候,孩子竟然走到近前,给我捶肩,这让我特别意外,我只是给他讲,没想到孩子居然明白了,每天听到这里都会走过来给我锤肩,而且有时候还会主动让我就讲这一段,我没对孩子这个行为给予任何物质奖励,我还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每天乐此不疲的过来给我锤肩。
可见书上的理念是对的,奖励无法带给孩子持续的满足感,礼物很快就会被外一个礼物代替,孩子会对礼物失去兴趣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教育方法:
1.利用自然结果与逻辑结果
书中教了一些育儿方法,我觉得最有效的就是下面提到的:
如果奖励跟惩罚无效,那我们如何矫正孩子的错误的行为的呢?
用他们自己做错的行为惩罚自己啊。
也就是书中说的利用自然结果。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二第一学期,上学校发现没带课本,我朋友连忙屁颠颠儿的给送去,顺带把孩子臭骂一顿,等过两天再上学,中午想要联系孩子,怎么打电话都不接,急的朋友又去了一趟学校,发现孩子好好的在学校,只是忘带手机,气的我这位朋友无语,又把孩子训斥一通。
如此循环往复,孩子适应了妈妈的模式,妈妈也成了习惯,每当孩子出现问题,就想着会有妈妈过来解决,妈妈虽然训斥,但最终还是帮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呢?
学生去学校忘记带课本的后果是什么?
会被老师训斥。
那就让孩子被老师训啊,训一次记不住,那就继续忘带,直到自己不想再被老师训或者不想再被老师烦,他也就自己能记住带书了。
孩子回来肯定会抱怨,妈妈为什么没去给自己送书啊,这时候,作为母亲就要心平气和的对自己的孩子说:“晓阳啊,你没带课本,妈妈也为你深表遗憾,快吃饭吧,饭要凉了。”说到这里,就点到为止,不要再去说什么,不带被老师说了,就是教训啊,下回看你还忘不忘了,要是说了这句,那就是把这种这么好的教育机会,变成了对孩子的讥讽,变成了对孩子的惩罚。
当有这种机会的时候,家长要先问自己:“如果我们不插手这事儿,让孩子自己面对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到了饭点儿不吃饭,家长死机白咧的跟着屁股后头喂,给家长累够呛,那为什么不试试不去喂呢?
直接结果,就是孩子会在某一时刻饿,等饿了,孩子就会自己来找吃的(当然家里零食要少)等孩子来饭厅找吃的时候,就给孩子说明吃饭时间,过了饭点儿就没吃的,等到下一顿才有吃的。孩子饿个一回、两回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不过对于孩子而言,他记住了,到了饭点就得吃饭。
2.鼓励
鼓励是教育孩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出现错误行为的孩子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
四岁的彭妮跪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买回来的东西一一放好。当看到妈妈往冰箱里放鸡蛋的时候,彭妮也去伸手拿蛋托,想把鸡蛋帮妈妈放进到蛋托里。可当彭妮要去做的前一刻,妈妈喊住了他,“彭妮,别去动。你会把鸡蛋打烂的,还是让我们放吧,宝贝儿,等你长大点再做。”
妈妈几句无心之语,给彭妮浇了一盆冷水,让她感到气馁,这会多打击这个孩子的自尊。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能做好这件事。
我孩子1岁多,他看我用抹布擦桌子,看了没几次,他也拿起桌布擦桌子。
有样学样,孩子从小就会,为什么大了,要阻止孩子这样的行为呢?
做的好与坏,是大人眼中的结果,在孩子眼里,他们就是想单纯的为你做事,或者说模仿着去做自己没做过的事儿,就让他们做好了。
大部分时候,家长没有给孩子这种途径和机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做各种尝试,我们也就丧失了看到孩子真正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
当孩子犯了错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尽量不要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
不要再刺激孩子,已经考的不好,家长再说孩子笨什么的,只会让孩子更沮丧,更颓废,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最本质的原因。
一个孩子初一还是年级前二百名,到了初二成绩直线下滑到八九百名,为什么?
他的母亲天天为他着急上火,每次老师请家长,他的母亲就一揪心,不知道是不是又退后了,给孩子不停的报补习班,还是没有起色。
这位家长对孩子除了疾言厉色,急了也会打两下孩子,可孩子的成就就是上不去。
急的他母亲天天上火,嘴里起泡,孩子依旧为我行我素。
不要在对孩子进行羞辱的语言和行为,要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要鼓励,慎用赞美,鼓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赞美只是针对一件事说孩子做的好,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好像健身,一时半刻看不到效果,受益的是终身,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断的给予孩子自尊与成就感。
《孩子挑战》是一本极为实用的育儿实战指南,书中大量的案例给予的建议,可以让家长拿来就用,整本书的核心是要尊重孩子,不要再把孩子当孩子,要平等的对待孩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他们做的不对的地方,改正现在错误的行为。
本书实践的前提,是先要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孩子不要颐指气使,也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给予孩子尊重的同时,教会他们自信、有担当、有责任的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不仅仅是学习。
h�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