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6年1月。
面线糊是闽南最具特色的早餐食品,在外地却少见。
面线糊历史应当挺久远了,现在都说源起于泉州。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千年古城泉州的影响力,很多历史不可考的食品总会被收纳到某一中心城市。
面线是一种被抻的又细又长的面条,如龙须面般,直径不过一毫米,加盐拉制晒干而成,加盐是为了使面更劲道。这种面在泉州被称为“面干”。
细细的面干在进行烹制时极易碎。可想而知,这种寸把长的细细的东西做成汤面,太难食用。于是,“糊”就出现了。所谓的糊就是番薯粉调成的稠汤,加了蚝干之类的提鲜,面线就成了悬浮物,吃起来自然方便了许多。面线糊就是细面条和番薯糊糊的混合体,与其说是面,更像是汤,不然为什么用勺子吃?
可想而知,这么一碗没太多干货的的面线糊也难以饱肚,总还要找点别的做搭配。如同豆腐脑一样,面线糊与油条是绝配。将油条斩成小段,蘸着糊糊吃,柔与脆、滑与韧相结合,口感甚佳。
泉州面线糊的另一个特色是配菜。可以选择大小肠、猪肝、醋肉(泉州一种特有的炸肉)、香肠、香菇、海鲜卷、豆腐、鸡蛋、鱿鱼、鸭心、豆腐等等等等,随便挑,几样都成,丰俭由人,在一家小店吃上半个月可以不带重样的,这就使得原本就有海鲜味打底的面线糊口味更加丰富多变,也更能细细品尝。
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这就是面线糊难以在外地流传的缘故,搭配的随意性、口感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飘忽性,使得面线糊不易标准化生产,也没有简单的价格体系,这就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早餐需求。或许,也只有惯于慢生活的闽南人才能这么热爱它。
品尝过面线糊,挺羡慕泉州人的,一样早餐也能变出这么多花样,真是有趣的生活。
后记
寻味中国系列的一个原则是每篇文字500左右,省时间更轻松。回想这些年系列开了一大堆,每篇都有几千字,最长的居然超出公共号2万字限制。更要命的是,除了第一个长达八个月连载的几十万字四十多篇的构成的“西行漫记”,别的长系列没一个能完工。北行的、西行的、南行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乱成一团。
于是决定玩短篇了,这一系列最大的好处是:想写多久就多久,还没上下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