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尔诺贝利,我们不应该创作,而是记录,记录事实。
这是我以往不会阅读的纪实文学,在完全没有了解任何和这本书有关的信息时翻开它。
第一次读是一年前和范先生一起回家的高铁上,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右臂挨着他,感觉安心又幸福。打开kindle,无意间点进了首页推荐。有多少人是只读了序幕就被吸引到的呢?
“我们才刚结婚,连到商店买东西都还会牵手”、“我们才刚结婚,走到街上,他会抓着我的手把我转一圈,不停吻我,路人都对我们微笑”……我感受得到这字里行间的爱,这多美好,就像你每天见到心爱的人,眼睛都会笑。可这对新婚小夫妻里的丈夫,一名消防员,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被派去核事件现场,吸收过多核辐射,被隔离并且在医院等死。妻子深爱着他,隐瞒怀有身孕的事实,买通护士陪他走到最后。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身体恶化,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感觉无力又心酸。
我不敢去想象这样的痛苦,我如这个小妻子一般,沉浸在每一天都仿佛似热恋的婚姻当中。不敢去想失去,只会不顾一切地想要和爱人在一起。
最终消防员去世,拯救了妻子的竟然是她腹中的女儿。她的小女儿救了她,替她吸收了所有辐射,这个连墓碑都没有的小生命在出生4小时后死去,她还那么小,那么小……我们不能用爱杀人,消防员的妻子是那么爱自己的丈夫。那么浓烈的爱!为什么爱情和死亡会并存?任凭她多么深刻的爱,在丈夫的死亡面前都无能为力,甚至也失去了刚出生的女儿。
一年多了,我只记得我当时读到这里就停下,靠在范先生的肩膀上。我记下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阿列克谢耶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于是便有了我们读到的这本书。
越真实,越残酷;越真实,越动容。书中的每一起事件中都有爱,但却满是无奈。当爱与死亡并存,世界变成一抹沉寂的灰黑色。
我看到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力,那些感染了核辐射的人已不被视作为人,甚至不是生物,而是一个核辐射源。“我们是从切尔诺贝利来的”、“我是切尔诺贝利人”,就像另一个种族,就像一个新的国家。对切尔诺贝利人来说,生孩子似乎是一种罪孽,爱人也是。小女孩在游戏的最后会拂上洋娃娃的双眼,因为她们认为洋娃娃是小孩,而孩子都活不了。每个生命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可出生似乎就意味着死亡,这可笑的公平带走了所有人。
被污染的不只是空气,还有人心。邪恶并非实际的物质,而是缺乏良善,就像黑暗仅是缺乏光亮。这场名为切尔诺贝利的战争,让人们的内心也变得异样:士兵直接射杀小猫和飞鸟,以防辐射源到处放射;商人倒卖严重辐射区的一切,来赚取巨额利润;官员借助职位之便,谋取暴利;知情人拼命向自认为安全的地方逃亡,老人誓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自己找到借口。而更多的人,听从国家的指挥,被迫背井离乡,白天住在新房子里,夜晚住在梦中的家里。“开枪的是人,提供子弹的却是上帝”,人们放弃了一切,因为那在活下去面前都微不足道。
切尔诺贝利的凶手是谁呢?不是在事故最初就因急性辐射病死去两名操作工;不是向戈尔巴乔夫保证反应炉建在红场也没问题的物理学家;不是想要息事宁人,在媒体中只播放清理人英勇事迹,封杀一切负面消息的国家…… 早晚会有人出来为切尔诺贝利负责,但切尔诺贝利人一定不是罪人,他们只是”时代的产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被称为“英雄”的清理人,不管是出于何种动机,他们都献出了生命与健康,来挽救这场人类的浩劫。
当事人的讲述,让切尔诺贝利事件时的社会状态更加清晰:在第一线做清理工作的俄罗斯人肉机器人的无奈和英勇,战士家人无处安放的爱,普通民众的恐慌无措……还有数不尽的绝望。每一页都是奇异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这是一场悲伤的独白,讲了一个末日的童话。他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真切的人如蝼蚁之感。
访谈中的人们,有的不愿提及这沾染着死亡气息的过去,而有的却想要铭记自己逝去的爱。读完这本书的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内心满是震撼与悲伤。”我没有过世的亲人,所以我替所有人哭,替陌生人哭“……
如果我们一定需要在平凡的生命里增加些什么,才能让一切变得合理,就算在死亡的边缘也一样。
我想,应该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