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末学才疏学浅,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原文:
第7则 赵州洗钵
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了也未?”
僧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钵盂去!”
其僧有省。
无门曰: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者僧听事不真,唤钟作瓮。
颂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推敲:
这段公案讲的是参禅修道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道理:禅茶一味。禅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却满世界向外寻找。这样做的结果是推迟了悟道。如果意识到自己心中的那点明明了了的灯光就是能烧饭的柴火,恐怕早就悟道了。一灯如豆,火苗太小,谁都不敢想像用它去煮饭,但为什么不用它点燃柴火呢?灯火与柴火是一个东西啊。我们要做的,只是让灯火更明亮,而不是被灰尘湮灭。
这就好像吃完饭要把钵盂洗干净,不让钵盂有染,如果不洗,那下次用它装饭,就判断不出是新饭还是馊饭了。钵盂就是自心,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不就是禅吗?
参禅悟道,要从自心做起,勿向外求,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勿求高大上。反之,就是唤钟作瓮,颠倒上下,迷头认影,如演若多,终不得解脱。
最后,引用元朝高僧大千禅师的一段话作为总结:“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