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
前几天,我在地铁上听了一篇我以前的一位语文老师分享的《吴军的谷歌方法论》,讲“标杆大学”哈佛。
在这里,他首先讲到了一个“标杆原理”,即越多人与之对比的东西,越是好东西。但这不是重点。
他更多地是在讲哈佛的标杆之因——哈佛为何成为标杆。
哈佛的招生套路与国内对欧美大学的猜测大致相同。那就是单单成绩好没用,还要有其他方面的优秀。而事实上除了政策要求的非裔、拉丁裔、非知识分子后代等,哈佛招的基本上是在各自所擅长领域的潜力股,或者说是未来会成为社会精英的人。
P.S.(这让我想到了史莱克。)
成为标杆不仅是生源要优,教学机制也要合适,玉琢方成器。哈佛的教学方式是较为自由的。除极少几门必修外,其他都选修,当然是要有学分的。基本上是学校给你提供资源,你自己发展。这确实适合培养专精的社会英才,但却并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会使人们整体受教育水平下降。就像用同样的力按一块板和一根钉,钉确实能深入,却没有板覆盖得那么全面。
以上基本上是我对那篇《谷歌方法论》的模糊的概述。听完那封信后,我的思绪还在回味着哈佛的教学模式。待看到评论,才意识到这种精英教育与教育普及、提高全民素养之间的矛盾。不过很快我又想到了一种解读:既然专精的社会英才是少数,那么这种教育方式也应当只在少数学校推行,大多数学校还是要以提升学生整体水平为重。就如史莱克学院有且只有一所。
(以上为临时开采提炼加工而成,时间仓促,能入诸眼即是吾福,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