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千户苗寨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夜,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毕赣《路边野餐》
对于黔东南,我一直没有很深刻的认识。直到看到毕赣导演2016年上映的这部在黔东南取景的《路边野餐》。
那些魔幻而诗意的场景,那些绵延而青翠的山丘,那些韵律感极强的贵州方言,还有那些薄雾中的吊脚楼,荡气回肠的苗族迁徙史,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终于有一次机会,能到达黔东南这一片净土。也是我贵州之行的第一站——西江千户苗寨。这也是很多人初识贵州的起点。
站在寨子的高处眺望,大山深处的西江,一条蜿蜒曲折的白水河面,两岸林立着近千座苗族的吊脚楼,凭着山崖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山谷中时常有薄雾笼罩,更是为这苗族人世代居住的村寨,增添了水墨画一般淡然的意境。
摄影/刘杰
这里是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苗族自然村落,人口约6000人。当我走近它时,坐在风雨桥上近望着它的容貌,又有不一样的景象。
四面环着的青山有如怀抱一般令人心安;梯田也如房屋一样,依山顺势而开凿,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交织在一起,和谐怡然;地势低洼处,白水河蜿蜒地穿寨而过,为寨子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木质的吊脚楼,高低层叠、迤逦次第地伴山而生。
代表着上个世纪的瓦片屋顶,构成了这副画卷的底色,厚重的青苔诉说着它们久远的故事;它们在岁月的沁染下的灰黑色,显得有些落寞。
摄影/邱磊
摄影/邱磊
二、长桌宴、拦门酒与芦笙
苗族人款待客人的方式有些特别。长桌宴,是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与最隆重的仪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热闹非凡的仪式从上桌前就开始了,在苗寨大门前,迎宾酒早已摆开,那跳跃灵动、气势磅礴的芦笙在老远就能听见。
《路边野餐》中,芦笙是整个影片的转折,而导演对于这个乐器的介绍也是神秘而隐晦的。主角陈升去找寻吹芦笙的苗人未果,却滞留在“荡麦”这个像梦一样的地方。
而芦笙确实让人有一种魔幻现实的神秘感,它不单只是种乐器,更是悠长的历史。芦笙曲是根据当地苗语的6个声调而定的六个音,每个音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只有懂得当地的苗语河芦笙词,才能够真正懂得它表达的意思。
除此之外,芦笙在调音和指法方面也是出奇的难,吹奏的气息次之。苗族的小伙告诉我,他学了5年,才算入门而已。不禁让人惊叹,芦笙这个乐器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苗人对于它有着深切的情感,无论逢年过节大事小事,芦笙都是出镜率最高的乐器。所以不难理解这个复杂的乐器为何能流传至今了。
听完芦笙的赞美词,喝了这碗苗家拦门酒,才算正式的入席了。苗族的长桌宴呈一字摆开,最长的长桌宴一般是春节的时候,为了迎接外地赶回家过年的乡亲们,当地村寨的老村民会把家中的桌椅搬出,沿着古街摆出二三百米的长桌,那场面甚是热闹。
而店家款待宾客的长桌宴,根据场地和人数的不同结构也会有变化,显得不那么“长”,但是五颜六色的菜式却丰富异常:酸汤鱼肯定是必备菜品;刨汤蕴含着喜庆的气氛;腊拼、古藏肉风味独特;苗王鱼、白切鸡、野免肉的食材虽然稀松平常,但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青岩豆腐、韭菜根的味道独树一帜,让人记忆深刻……桌面上摆满了苗族的传统佳肴,美味飘香,令人陶醉。
三、苗族米酒“高山流水”
然而此时的长桌宴,气氛并未达到最高潮。酒过三巡,菜尝五味之后,从那长廊的转角处传来那忽明忽暗的芦笙,大家便知重头戏要来了。
苗家的长桌宴好吃,但苗家的米酒可没那么容易喝。伴着芦笙和嘹亮的祝酒歌,穿戴着饮食的苗家姑娘端着酒杯送到客人的面前,在喝上第一口的同时,几位姑娘一字排开,手中的酒壶层叠垒高,摆出一副“高山流水”的姿态,不知不觉中,客人在这米酒的清香中贪了杯。
但苗家姑娘的祝酒还未结束,在一轮高山流水过后,还会用一片苗家秘制的腊肉挑逗客人,让人欲吃而不得,在几番戏耍过后,再饮一杯米酒,腊肉入口,祝酒结束。喝者微醺,劝者尽兴,看客开怀,这就是苗族独特的酒文化了。
于是在古街敞开的窗户内,混合着芦笙律动的吹奏声、苗族姑娘嘹亮的歌声和人们热切的交谈声,飘出了阵阵诱人的酒肉香味。
酒足饭饱之后,走走风雨桥,看看夜景是个不错的选择。随着天色变暗,千户都点亮了灯火,灯的海洋,把这村寨装饰得更加梦幻。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摄影/邱磊
四、《美丽西江》讲述苗族诞生与迁徙的故事
同样值得到达的,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去处,它就是《美丽西江》大型文艺演出,是一个了解苗族历史的地方。全剧分为四场:枫木化蝶、迁徙、西江风情、苗乡锦绣。它以苗族始祖蝴蝶妈妈的神话故事为主线,讲述的是苗族从诞生、迁徙、定居和生活的过程。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苗族的大迁徙,关于这段历史,《山地民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国,炎帝、黄帝、蚩尤这“中华三祖”经历过连年的战事,蚩尤战胜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败了蚩尤,黄帝又打败炎帝。最终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而蚩尤的后代,少部分没有融合进来的,最后就繁衍成了苗瑶语系的各民族。
苗族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以后,苗族就开始了绵延几千年,由东向西的五次大迁徙,一直到19世纪才逐渐安定下来。这也造成了苗族人民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却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
几个世纪的颠沛流离,让这个民族背负了太多的包袱,但因为这段沉重的历史,让苗族更加团结和友善,也让苗族文化里的每一个符号都有了温度。所幸他们的后代如今能够安然繁息,再也不会流离失所,而千户苗寨将会最为他们的一个记号,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