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符号,无论是华夏民族的方块字还是欧美国家的字母,在岁月的长河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昨晚有幸拜读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老先生的著作《文心》,因为对书中的国文故事所蕴含的语言知识颇有兴趣,才在这里班门弄斧,与君共勉。
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中学生,开篇以鲁迅的《秋夜》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初入国中时对语文所产生的浓厚兴趣。这本书虽然是面向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读物,但是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来说书中所记录的各种基础知识,已经够我消化一阵了。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书中所提到的写作的三个方向“知”、“情”、“意”。
“知”当然就知晓、知道、感知的意思。这是我们在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即对一件事物的整体概括。这种写作手法我们通常称作记叙。说得直白一点,就好比我们平常日记中的流水账,把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尾,描述一遍。这样的写作最为低端,但也最容易让人上手。因此,这样的写作大多出自于我们平常人之手。
“情”和“意”的写作手法在我看来应该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当看到某处景物触景生情,意由心生,这时我们再去写作,写出来的往往就是属于“情”和“意”的写法了。虽然这两种写法说来简单,可要真正的精通熟练,确实要下一番大功夫。就拿文中的《秋夜》为例,就是关于“情”和“意”写作的典型。
“窗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乍然一看,这句话好似有些矛盾。然而在这里却用到了重复强调的手法,我目前还不知道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情景,因此也只能理解为重复强调。接下来的这句话却更有意蕴,“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字面得意思就是描写天空很高,仔细斟酌就会感受到鲁迅当时在院中看到那高得离谱的天空。正值深秋时节,云层早已遁去,枯枝残叶撑起的天空在此时像极了中国当时的命运,让人可望而不可及,找不到出路。这里用景物来映射中国当时的时局这是鲁迅先生寄情于景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们当代许多文人不断研究鲁迅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用“情”和“意”写作的大家比比皆是,然而,在我看来最登峰造极的当属李白。那浩瀚苍穹下奔腾的河流、巍峨的大山、跌宕的瀑布、翻滚的云海无一不在李白的笔下生根发芽。这些古今中外的文人,把自己最质朴的情感融入到每个字符,创作了一篇篇传诵至今的佳作,实在令人钦佩。
写作,终归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旅行,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人太多又太少。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撑起世界脊梁的也只有这些文字的撰写者。《文心》这本书虽然说比较初级,但是用故事情节来讲述文字知识的确实罕见。
但愿我们越来越多的文字爱好者,能够在历史的峭壁上画下一道清晰的刮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