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在论述修身齐家的时候为什么特别强调不能偏心眼儿?
人产生偏心的情况有哪五种?人为什么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缺点,却能看清别人太太的优点?
为什么越是神圣的存在越容易被坏人利用做坏事?
为什么领导越大,就越不能偏心?
在《大学》书中,论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曾子先告诉我们: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而且还说: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我们看曾子他老人家一口气举出了五种情况,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只要是有这五种情况发生,我们的内心都会产生一个字叫“辟”。
这个“辟”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人常讲的偏心。一个人因为心偏而产生心病,这是思想上的毛病。
在《大学》的前面,曾子讲过修身的关键是正心.也就是要把心放正,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没有任何个人的情绪能够掺杂进自己对外在的人事物的观察与判断。
而一个人一旦特别喜爱某个人,这种内在的情感就会遮蔽他的智慧,影响他对人的判断,而且非常容易被别人利用去作恶,甚至呢,他都容易被人家卖掉之后,还帮人家数钱。
一旦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物有了偏爱,就会看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背后隐藏的缺点、不足,甚至是危险,也会慢慢地失去必要的警觉和防范。
甚至呢,还会因为过度地喜欢某人、某物、某事,而让自己过度地消耗,更容易造成因为无暇无心顾及其他应该关注的人事物,而让事态向恶性的方向发展。
只要我们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有多少帝王,就是因为偏爱了某个女人或者是某个臣子、某个孩子,而让自己失去了民心,陷于危险,甚至把江山社稷都弄丢的。
咱们民间老百姓也有一个说法:偏子不得继。越是在小时候被父母偏爱的孩子,等父母老了那天,越是难以从他身上借力,甚至还有可能成为逆子。
反过来讲,过度地去厌恶一个人,也不会判断客观。
当看一个人不顺眼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看到他哪里都不顺眼,甚至会觉得对方一无是处。即使人家有一点点优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要么是在伪装,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其实,无论是在家族里,还是在庙堂上,这种情况都是极为常见的,哪个人群里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不受你待见的人。
今天的企业内部,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往往都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便讨厌这个人的一切。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看人看事不客观,也做不到用人之长,甚至呢,因为有了这种厌恶某个人的心理,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而那个不受咱们待见的人,也因为受不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对待,时间长了,对方也会产生怨恨的心理。如果他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又有同伙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组织内部的地雷。
所以做首长的、做家长的,企业里面做董事长的,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放正,不能摘掉有色眼镜,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看人就会一错再错。
团队内部就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最后便会一个失误连着一个失误,直到有那么一天,一觉醒来发现场面已经无法收拾了。
人也会因为太惧怕一个人,而在潜意识当中矮化自己,从而看不清,其实他怕的那个人事或者物,也有软弱和不堪一击的一面。
而且因为看不见对方的软弱,只看到对方的强大,从而让自己一直跪着,站不起来。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也会因为太尊重某个人,而产生盲目的相信,甚至是崇拜,从而失去对崇拜对象言行举止的洞察能力。看不见这个可敬的人,十有八九也会有他可怕、可悲甚至是可恨的另一面。
这就是为什么警察犯罪,罪恶往往更大,而且更容易得逞。为什么很多骗子会披上僧衣和道袍.
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坏人会穿上医生的白大褂,也说明了为什么教会中暴露出的丑闻往往令人触目惊心,很多禽兽的教师,非常容易地把黑手伸向未成年的孩子……
那些可敬之人可怕之人,他们内在都隐藏着另一面的。如果人内心当中有了太多的怕和敬,也会让自己看不清对方的另一面,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成为沉默的羔羊,或者被对方骗的晕头转向。
最最常见的就是,被那些所谓的专家骗得很惨的退休老人,和在农村里被恶霸欺凌宰割的妇孺。
另外,人皆有恻隐之心,都会有同情弱者的想法,但是俗话告诉我们: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人的两面性,尤其是人性的恶,在那些可怜人的身上往往会更明显,甚至会被放大。
新闻里不是报道过吗?有明星资助贫困生,反而让对方变得贪婪,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居然中伤资助他的明星。
另外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那些流亡到欧洲的难民,在他们稍微安定一点之后,就暴露出和释放出他们人性当中的罪恶。
人的同情心也很容易被披着羊皮的狼所利用、所伤害,农夫和蛇的故事,哪一天没有在上演的?
至于因为自负而傲慢,便会轻视他人,缺少必要的尊重,会使人感觉到被冒犯,产生厌恶甚至憎恨的情绪,从而无形中会为自己树敌,为自己的未来埋下定时炸弹,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
要知道风水可是轮流转的,人都是三穷三富过到老的。
一个人,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在你富得流油的时候,在你声明显赫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谦下和有礼,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告诫我们,要做到富而有礼的原因。
其实,曾子引文当中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和今天我们常讲的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意思完全一模一样。
人因为偏爱,往往看不清自己孩子的缺点,主要是因为他内在护犊子的本能,内心的偏爱太重了。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不如别人家的长得好;认为自己的太太不如别人的太太漂亮和贤惠。那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是对自己的庄稼,对自己的老婆有厌恶之情。
古代的宗法社会,家族人口非常多,关系也很复杂,族长的管理难度不亚于今天管理一个较大的企业。如果一个当家人,他的心不正有偏心眼儿,那他看人看事就一定容易出问题。
因为他自己心不正,行的就必然不正,行的不正,那个结果也就很难得正。行的不正,他也难以服众,最后家族或者企业就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他自己也会失去公信力和控制力。
一个有偏心眼的人,当不好家长,更当不好首长和董事长,最后一定是害人害己。
其实,孔子的最伟大教导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人的心放正了,就会看到两面,能看见近亦看远,看己亦看人,看利亦看义,看善亦看恶,这样的话就,能够防善人之恶,也能够用恶人之善了。
其实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想当领导的,得先修理好自己,修理好自己的关键是能够把水端平,把心放正,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看人看事看两面。
每天最好都强迫自己停下手中的事儿,短暂的能从事态当中抽离出来,站到局外去观察和审视一下自己。
再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偏心眼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了,就算是有,程度也会轻很多的。
为什么好而知恶,恶而知美者天下鲜矣?
论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时候,曾子为什么说“好而知恶,恶而知美者天下鲜矣?
为什么说情绪是我们不能客观和深刻洞察的天敌?
有道的高人看人看事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在《大学》的书中,曾子他老人家在论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时候,告诉我们,人只要有了亲爱、贱恶、畏敬、敖惰、哀矜,这五种情绪,心就不可能放正。
接着,他又警告我们,提示我们: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天下有这么多的人,但是这么多人当中,看到好的人事物,能知道这个好的人事物有坏的一面。
厌恶某个人事物,也知道这个可恶的人事物内在藏着美好的一面,这种人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是人群当中少数人中的极少数人。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曾子还引用了民间的谚语: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咱们上次已经分析过,这和民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原理是一回事。
那我们要问一下,为什么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这么少呢?人为什么容易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呢?
其实原因就是咱们上次讲的偏心眼儿。也就是,天下人能把自己的心念摆正的,实在是少而又少。
我们这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内心都带着主观的爱憎,去看人看事看物,结果当然不会客观。
只有那些少数中的少数得道高人,内心才能做到没有分别,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和理解“好坏、善恶是一体两面的这一本质”。
他们知道,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善,与绝对意义上的恶。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半好半坏的,而且即便是好和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好和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这帮智慧没开的普通人,因为看不破好坏一体,相互转化的这个本质,所以我们内心的分别心就特别强,就会有极强的执着。认为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
这样一来,我们内心的成见和情感,就相当于一副有色的眼镜片,让我们只能看见人事物的一面。
而另一些色彩,特征,就被我们这一副情感的镜片给过滤掉了。我们当然会有偏见,偏见是因为偏心。
既然凡事都有两面,有好就必然有坏。既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好可能变成坏,坏也有可能变成好,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看到好背后藏着的坏,坏的内在包裹着的好。
而且知道好也不会一直好,坏也很难永远坏。所以呢,看人看事就会兼顾两面,就如同坐在墙头上,可以同时看清墙内和墙外的所有一切。
而我们这些智慧不够的凡夫,因为看不透本质,所以咱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反而变成一堵高墙。
我们站在爱的一面,就看不到墙内躲着的可恨之处;看到墙内的可怜,就看不到墙外的可恨。
同样,看到可恨之处的人,就看不到暗处隐藏的可爱或者可怜。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做父母的智慧不够,心就会被护犊子的这种本能欲望情绪所掌控,要么是根本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和弱点,要么呢就会自我淡化其子之恶,甚至找理由找借口为孩子的缺点开脱。
其实反过来也一样,一旦心被厌恶、憎恨、嫉妒、贪求的情绪给遮蔽了,甚至给掌控了,也很难看见可恨之人、可厌之事背后也有它的可爱之处。
因为看不见可爱之处,就会觉得可恨之人、可恨之事是处处可恨,一无是处。
就算发现了可恨之人的可爱之处,也会在这种偏心的作用下,认为人家是伪装的、不真实的,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是用情绪来待人接物的,而那极少数的智者,是能够运用自己可贵的理性来驾驭自己的情绪的.
所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人,一定是少而又少的。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都只能做情绪的奴隶,只有那么极少数的人,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大家可以认真的内观一下自己,再外观一下周围的人事物,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